Pastor|Missionary|Evangelist

一個平信徒,自領受呼召,走上傳道人之路,除了在牧會現場參與實際的各種事奉操練、經驗累積,
神學素養的累積與塑造更是傳道人內在的底蘊,不可缺少的要徑。

若要探究耶穌道成肉身的自我成長及帶領門徒的典範,是按人→道→傳的次序與份量發生的。 這也是靈神作為培育傳道人的學校,信守的理念與揣摩的哲學。

 

 

 

 一個傳道人的養成之路,以「養成中」的傳道人內裡所觀看的視角,透過學院傳授的『靈修學』、『教會歷史』、『文化宣教』三門課程中,學習的回饋所衍生的心路轉折,將其信仰生命、事奉學習中所折射出之內在省察落實於事奉實踐信仰的轉變與成長,整理成集,或碰撞、或引發,或是就成為一面面明鏡,使這些傳道生命的滋養過程,在隱暗幽昧裡已栽種的真理之苗,受上帝所帶領的成聖、成長之路途中所光照、引領,向下紮根、向上茁壯。

Church History

教會歷史作業選集:「基督教兩千年史」、「我信聖⽽公之教會」選讀心得

 

 

進步的年代 I:脫去形式化的區隔遇見迷人的福音 |何迦勒

 

「階級流動」一直以來都不是件容易的事,社會學常以「教育」作為解方, 但我在閱讀「基督教兩千年史」中發現,教會的功能成為了階級流動的最佳管道。意味著我們所秉持的基督教倫理,具有翻轉社會的動力。

 

 

進步的年代 II : 理性與神性間的距離 | 何迦勒

 

今⽇的基督信仰,背負了龐⼤的思想歷史,如果要⼀⼀細數,加以琢磨,恐怕沒有⼀個平信徒能做到。可是這些挑戰卻很實際的,⼩至⽇常⽣活、⼤至學校教導的⾃然科學、公民思想、歷史詮釋等,都具有潛藏隱含,對信仰的「挑戰」。

 

 

 

存在的刻度:歷史與我之間的距離 |羅詠韶

 

儘管這個時代人們高舉「我是獨特的」、「自己決定自己的人生」,然而實際上從食衣住行,到所吸收的知識和價值觀,無一不是歷史的累積所形成的。一個獨立個體都逃不掉環境的形塑,那麼教會群體,就更需要清楚的脈絡與傳承,好使其信念能被完整地、正確地延續下去。

 

 

『第一次宗教改革史』中的領受與省思 |鄭謹浩

 

其實信主之後的每一天,都可能在「宗教改革」。從異教歸入主的名下,是「宗教改革」,聽見一篇充滿亮光的講道,心態與行為做出改變,是一次「宗教改革」,每次研讀而明白一段經文,心態與行為做出改變,是一次「宗教改革」。

 

 

⼆⼗⼀世紀的神學:「存在」是值得耗費⼀⽣來思考的議題 |何迦勒

 

記得⼩時候常會幻想著「假如沒有我」的情況,沒有身體、沒有感覺、甚至沒有意識,那會是什麼樣的情況︖在這些遊戲性的假設下,我慢慢對「什麼能代表我的存在」產⽣興趣。

 

 

 

Theology of Christian Spirituality

靈修學初階/進階:學習報告

 

 

天主堂參訪 : 靈修學初階 |馬友薏

 

聖家堂於我記憶中不陌生,雖未曾踏足過,住家附近讓我找到一間南松山天主堂(Our Lady of Songshan Catholic Church),看似小小的兩層樓房,安住在高樓大廈之間,就像記憶中的天主堂。

 

 

屬靈導引:靈修學進階 |曾蕙純

 

在早期教會中,屬靈導引是為了讓教父們過聖潔的生活,由導師陪伴引導更加認識神的道路。重點在於尋求心靈的聖潔和純淨,更甚於教導,透過禱告和教牧關懷,使人建立內在生命。

 

 

托缽的屬靈傳統 |徐慎明

 

聖方濟(或聖法蘭西斯),天主教史上最受歡迎的聖人,他是當地有名的富二代,過著比同代的人更浮誇奢華的生活,當他的生命遇見上帝神聖的呼召,他卻毅然決然放棄自己的一切。

 

 

 

Study of Cultural Missions

文化宣教:學習報告

 

 

給成人說故事 :文化宣教課堂觀影報告|劉聰慧

 

今天課堂中播放的電影「神人之間」,對出生長大在以穆斯林爲主的國家裏的我,起了一些共鳴。電影一開始,黎明破曉前從清真寺向空中廣播的祈禱聲,正是我在馬來西亞的日子每天早晨的鬧鐘。

 

 

後現代與基督教:文化宣教課堂報告 |林際唐

 

做青年工作興旺的教會,明顯教會文化已經跟上一代的教會形成壁壘分明的局面,這讓我深深的思考一件事,就是『究竟是文化影響教會,還是教會影響文化?』「後現代」的當今世代,如何與他們對話,對教會來說非常重要。

 

 

基督和文化:文化宣教主題報告|廖家樂

 

「基督與文化」這個主題,教導我生命及信仰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準則:平衡。因為人的思想信念總是容易偏向一個極端,或受自身家庭、教育或經歷,而認為這個世界就應該有個絕對的標準,不需要處境化思考,更無須改進或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