淚水中的盼望: 從悲傷到靈性轉化|黃中慧老師


 

悲傷,是人類經驗中極為深刻且普遍的一環,不僅是一種心理情感反應,更是引領我們進入深刻靈性省思的途徑。在現今的時代,我們如何從靈性與心理角度理解悲傷、引導其轉化為成長,並發展有效的牧養輔導策略,是教會牧者必須深思的課題。

一、理解悲傷的本質

悲傷的起源:罪的結果

聖經教導我們,死亡與悲傷並非上帝最初創造世界的本意。舊約《約伯記》指出,死亡與悲傷是罪進入世界後的結果。當人類墮落,與上帝之間的團契關係被罪破碎,死亡便成為其後果。因此,悲傷是對這種破碎、對「不自然、不正確」死亡現狀的一種反應。

悲傷的本質:多面向的衝擊

悲傷的體驗是極為個人化且關係性的。它深刻影響著個體與他人、與自我,以及與上帝的關係。如同失落者可能因死亡而對上帝的良善和能力產生顛覆,這會是一種高度破壞性的經驗。它可能導致心理靈性上的困惑、冷漠、絕望,甚至對信仰的懷疑。

約伯的經歷是理解悲傷本質的經典範例。他在一夕之間喪失了所有兒女和財產,他悲傷地撕裂衣服、剃掉頭髮,卻依然伏在地上敬拜,宣告:「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耶和華的名是應當稱頌的。」(伯 1:20-21)

二、上帝在悲傷中的臨在與特質

上帝的憐憫與信實

聖經啟示上帝是「憐憫的父和賜各樣安慰的上帝」(林後 1:3)。祂並非遙遠或冷漠,祂的性情是穩定和信實的。這份認識能幫助悲傷者即使在現實與感受不符時,依然能對上帝的美善建立信心。

耶穌:悲傷中的榜樣與安慰

耶穌基督被稱為「多受痛苦,常經憂患的人」(賽 53:3)。祂不僅了解人類的苦難,更親身經歷與人同在的痛苦。當祂的朋友拉撒路去世時,耶穌哭了(約 11:35)。這顯示了祂對人類痛苦的深切認同。但祂同時見證:「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約 11:25)

三、悲傷的轉化成長與挑戰

創傷後成長的途徑

悲傷不僅是對失去的反應,更是一個意義建構的過程。許多人會經歷「創傷後成長」(PTG),包括:對生命的欣賞加深、人際關係的深化、個人力量的提升、新的人生方向、靈性維度的深化。

研究顯示,靈性或宗教在悲傷應對和意義建構中扮演著核心角色。正面宗教應對(PRC)與更高的心理健康和靈性成長相關。教會群體的支持、禱告及宗教活動,都能促進這種成長。

靈性掙扎的挑戰

悲傷常伴隨靈性掙扎,例如:將苦難視為上帝的懲罰;或認為只要足夠虔誠禱告就能免於傷害。這些錯誤觀念可能加劇悲傷、導致信仰危機。牧者應協助悲傷者挑戰並轉化這些觀念,走向成熟的信仰。

四、教會牧養輔導策略方向

以神為中心與以基督為中心

基督徒的悲傷輔導必須堅定建立在以神為中心與以基督為中心,從與上帝的團契獲得安慰與信心。

具體牧養策略

借鑒耶穌與悲傷者的互動模式,以下七個步驟可作為輔導指南:

  1. 親近並陪伴悲傷者同行。
  2. 鼓勵悲傷者哀嘆其失落(如詩篇禱告)。
  3. 邀請悲傷者講述他們的故事,進行意義建構。
  4. 鼓勵悲傷者將問題帶到上帝面前(參考約伯的經歷)。
  5. 邀請悲傷者進入與上帝的團契。
  6. 為悲傷者禱告,提醒他們基督與聖靈代求。
  7. 鼓勵悲傷者分享所領受的安慰,轉化為使命。

牧區支持與靈性應對

教會群體是堅實後盾。透過團契與集體信仰生活,能有效抵擋孤獨感,並促進創傷後成長。

 

五、結論

悲傷是不可避免的,但也是與上帝更深連結、經歷轉化與成長的機會。牧者的職責不是消除悲傷,而是引導信徒在悲傷中看見上帝的臨在與美善,並透過基督的救贖,讓淚水轉化為生命的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