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作為德性的學校
陳品潔 老師
一、教會的召命
在這個充滿聲音與立場的時代,我們常關注教會該如何面對公共議題、如何發出見證。這本出於對信仰的忠誠,但在這樣的焦慮中,我們是否也曾停下來問:教會最根本的責任是什麼?在思考「要做什麼」之前,是否更需要先明白「教會是誰」?
神學家侯活士(Stanley Hauerwas) 提醒我們,教會的首要倫理責任,是「成為教會」。不是為了社會聲望,也不是為了道德優勢,而是單單回應那來自上帝的呼召:成為一個由上帝故事塑造的群體,一群見證基督和平之道的人。這樣的教會,是由故事、姿態與德性共同織成的生命共同體,是為了在世界的破碎與掙扎中,活出另一種可能的群體樣貌。
從這樣的思考出發,讓我們重新凝視教會的身分與使命。教會如何在上帝的故事中被呼召與塑造?而我們,又如何在這個群體中學習成為耶穌的門徒,為世界帶來真正的盼望呢?
二、讓教會成為教會
成為故事的群體:天國子民的身份
「教會首要的社會倫理,就是要成為教會,也就是僕人的群體。」 侯活士指出,教會是述說、上演並聆聽以色列與耶穌故事的場所,這是基督徒最重要且要做的事。基督徒蒙召的目的,並非僅為了過道德的生活,而是要為忠於上帝的故事,並且成為這故事的一部分。
腓立比書三章20節中提到「我們…是天國的國民」。教會雖非天國本身,卻是天國的預嚐(foretaste)。因此,教會應該成為一個展現出與自己、與他人、與陌生人、與萬物、與神和平相處的群體樣貌。基督徒既是天國的國民,也是世上的僑居者,教會正是這群另類群體的具體表現。「基督徒」的身分代表著:我們深信,唯有將生命安置於上帝的故事中,我們才能找到真正的歸屬與命定。
見證和平與公義:作光作鹽的實踐
教會是被召出來的信仰群體,對這個社會懷有責任,而她最根本、最不能忽略的任務,就是「成為教會」。當教會實際照顧孤兒寡婦、扶持受壓迫者,我們才見證出何為公義;當教會追求、實踐和平,為和平行動,我們跟世界才能共同理解和平的真正樣貌。基督徒若要作光作鹽,就必須先成為光與鹽的群體。
「教會」(ekklesia)原文的意思是「從世界中被召出來的群體」。當我們談論教會是「基督的身體」時,就不能只停留在口頭宣告,而要在生活中「實踐」成為基督的身體。
另類的政治實踐:福音的政治性
侯活士認為,教會是社會倫理的見證,意味著教會本身就是一個政治體(body polity)。福音是政治性的,這並不是指政黨立場,而是指出教會是一個「另類的政治實踐」,一個不依靠強制與操控,而是在僕人的身份中找到權力的真正來源的政治體。對基督徒而言,世上沒有一個國家能成為我們的終極歸屬,我們真正的家,是這個由四處漂流的救贖主,所塑造而成的信仰群體。教會,就如同一個可移動的宴席(moveable feast)。
教會因著上帝的故事而獨特。因此教會的故事與世界的故事有所「分別」,但這「分別」並不等同於與這個世界「分離」。「讓教會成為教會」並不是從世界上脫逃,退縮到自己的蝸居中。相反地,這是一種強烈的呼召,呼召教會成為一個見證的僕人群體,展現出上帝美善創造的原貌,建立一個寬恕與和平的國度。
三、教會的記號
在侯活士的觀點中,教會身上可以辨識出三個關鍵的記號:故事、姿態(gesture)與德性(virtue)。這三者不只是象徵標誌,更是透過群體生活被活出的生命形態,是信仰具體展現的樣貌。
1.述說故事的群體
教會首先是一個「述說故事的群體」。基督徒受呼召成為一群分別為聖的和平之子,活出蒙赦免者的生命。這種「分別」並非用來彰顯基督徒比非信徒更優越,反而是見證,見證我們是那群被呼召來預嚐上帝國度滋味的人,是被命令活出忠於召命的人。
基督徒所活出的故事,是那來自上帝、藉由以色列與教會歷史延續的故事。這故事需要一個載體承載,而這個載體就是教會。若沒有這個群體,這故事將無法被述說與活出,因它不只是口傳,更是透過敬拜、治理與倫理生活形成的習慣所建立的。
基督徒應該挑戰自己成為一個有故事可以述說,且按照這故事而活的人。侯活士提醒我們,教會不是理想化的抽象概念,而是一群在聖禮中慶祝、在宣講中被建造、在生活中追求正直的信仰共同體。
2.姿態(gestures)
第二個記號是「姿態」。教會透過姿態作為上帝的代表,目的是向這個世界創造一個空間和時間,使我們能夠預嚐國度。
聖禮便是一種姿態。聖餐與洗禮不是單純的宗教儀式,而是群體活出福音敘事的具體方式,是我們最深刻的政治行動,界定我們的身分、生活方式與見證。
「禱告」與「宣講」也是姿態。當我們禱告,是讓上帝的臨在在世界中被看見;當我們宣講,是既對信徒,也對尚未進入這故事的「陌生人」說話。侯活士指出,這些陌生人是教會的禮物,若我們不願受他們挑戰,便可能馴化耶穌的故事,使這個故事失去了原本的力量。
一群有能力維持愛、款待與公義生命的「聖徒的群體」,也是姿態的展現。教會的見證,往往就是透過這群人的品格與生活所傳遞。透過這些姿態,我們學習成為基督徒的技能。 不只是聽道,更是在這些姿態中被操練與成形,教會不只是個說話的地方,更是實踐與學習的場所。
3.德性(virtue)
第三個記號,是「德性」。教會不只關心群體整體的樣貌,也關注每位信徒的生命與品格。個人生命從不脫離群體,因為我們總是活在彼此塑造的故事中。
成為被耶穌呼召的門徒,在上路的那刻即踏上一條冒險的旅程。這是一段有目標的冒險,而旅程中的挑戰正需要德性作為裝備。基督徒是一群「在途中(on the way)」的人,生活在新舊時代之間,因而更需要那些能引導我們在世界張力中持守信仰的品格。
我們無法預知這段旅程的終點,只知道它終將通往與上帝成為朋友的未來。在這段旅程中,德性是我們的裝備,也是我們在試煉中得以倚靠、在困難中被鍛鍊的品格。德性不只是為了個人的成全,而是為了活出神國的價值,使我們能在這世界的張力與陷阱中,持續朝向國度前行。
四、教會作為美德的學校
在理解了故事、姿態與德性的核心意涵後,我們進一步思考,教會該如何成為一個積極培育德性、實踐使命的群體呢?
教會服事世界的方式,是在於幫助世界「知道它是世界」,因此教會需要認真的看待它使世界成為「世界」的使命。如同無法診斷病名便難以對症下藥,基督徒若要好好地在世界中服事,首要任務就是辨認並指出世界的破碎與掙扎。
世界之所以成為世界,是因為它拒絕將自己的故事嵌入上帝的敘事之中,選擇自我命名現實,而非承認耶穌是主。這個態度決定了它是教會,或是世界。
教會,作為那被召出來、屬於上帝的群體,承載著見證「另一種社會可能」的使命。教會與世界並非兩個封閉的對立面,而是彼此關聯的實體。當教會忠實的成為教會,她就向世界展示出「作為上帝美好創造」的可能性。
當教會活出合一的樣式,與世界中分裂、暴力秩序對比時,世界便在鏡照中認出自己,認出自身所不願面對的真相:人際互動中的不誠實、對錯置秩序的依賴、以及對暴力的習以為常。侯活士主張教會的獨特性,不是為了彰顯自己的優越,而是為了提醒信徒,福音具有徹底的轉化力量(radicalness),教導我們成為神的和平子民。
教會與世界同樣墮落,同樣需要基督的十架救贖。兩者的差別只在於世界不知道,但教會知道,並且嘗試活出與之相應的生命。教會被託付一項責任,以福音的語言回應世界的瘋狂與非理性,並在真理中服事世界。
因此,對教會而言,最關鍵的政治問題是:「我們要成為怎樣的群體,才配稱為忠於福音敘事的教會呢?」唯有成為一個能培育、承載、發展德性的群體,教會才能活出真實的身份。正是透過這群以故事、姿態與德性為記號的群體,教會與世界有了分別,藉由教會成為教會,向世界展示出作為上帝美好創造的意義,成為對世界的呼召與見證。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樣的群體中,「多樣性」不是障礙,而是我們忠於信仰的必要的條件。透過彼此認識與傾聽,群體得以謙卑順服,教會見證出一種與世界秩序截然不同的社會性,這是一種建立於恩典、誠實與德性的群體生活。
若教會真是那屬基督的政體,擁有獨特的敘事與身分,她最重要的社會任務,就是成為一個能造就人的群體,使人在現世中培養出足以見證真理的品格與德性。換句話說,教會正是培養德性、塑造品格、成就生命不可或缺的所在。當教會忠於這樣的身份,便能在公共議題與社會實踐上,提出更具想像力且整全的回應,以真實的生活樣式,活出值得世界深思的倫理見證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