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傳道人的養成 |林瑋玲老師
每年的新生訓練,總在靈命概論裡我會問新生兩個問題:「讀完神學院你期待成為怎樣的人?」「你認為神期待你成為怎樣的人?」
其實最簡單的答案是──傳道人,並且這與是否全職無關,最好的典範正是耶穌的一生。
耶穌用三年多的時間培育門徒,目標正是訓練出「傳道人」,至於是在哪裡、做怎樣的工作與角色,顯然不是重點,重點卻是我們要成為一個怎樣的傳道人。
解析基督徒的成長路,會走到想要讀神學院,獻身一生服事神,必然走過豐盛的成長路;沒有足夠的基礎,多半在入學的過程就篩掉了。回顧個人來時路,其實可以三個方面的成長來評估:傳─福音事工的訓練與培養。一般神學院不會招收沒有服事經驗的人,小組長以上的服事基礎是最基本的,同時也是許多人從信主後最多被模塑的經驗:學習當小組長、舉辦福音活動…等。道─許多來自傳統福音派,重視查經講道之培育或成人主日學系統強大的,可能這部分更有體驗。然而系統性的將不同的信仰知識做有意義的串聯,以至於更能思考與應用聖經上的真理,是多數人願意入學埋身進來學習的原因。人─以關顧身心的牧養為目標,通常靈恩的教會提供弟兄姊妹不少的醫治釋放經歷與機會學習。但是如何能長大成熟成為一個愛神、愛人的人,仍是絕大的挑戰。綜合以上大部分信徒進神學院前的裝備經驗,三者的比例與其所出身的教會,宗派背景與神學信念特色有絕大的關係。
若要探究耶穌道成肉身的自我成長及帶領門徒的典範,幾乎可以說並非按以上的次序,而是按人→道→傳的次序與份量發生的。
這也是靈神作為培育傳道人的學校,信守的理念與揣摩的哲學。
整全之「人」的培育
耶穌是完全的人與完全的神,而前者是福音書介紹耶穌「道成肉身」的重點,神而為人的耶穌將神造人的心意,因亞當的失敗而帶來的罪與苦更新校正。三十年平凡、真實、安靜的童年、青少與成人的歲月,聖經上的記載雖有限卻是無偽的呈現一個猶太男子,在基層家庭做為長子的擔當。這解釋了為何他三十歲之後才開始傳道,並展現出不同於之前的低調與平凡。他的智慧、身量、神和人喜愛他的心都一齊增長。(路二52)耶穌示範出一個成熟的人,必須在思想、情感、肉體、與靈性上,能有紀律、平衡、更新與持續的成長,以致於在人世進退應對能順應文化,又有超越當代盲點的自覺。在對神的關係,更是開啟了猶太人一直隱藏未達的認識,「阿爸天父」的稱謂與互動方式,既是種從未在人神間展現的親密,更是人生命依歸與行動力量源泉。這使我們有了超越人間學問的「人觀」,何謂人?為何為人?何以為人?
靈神其實早在成立牧靈諮商科之前,因為重視傳道人必須先是一個「健康整全」的人,才能作為承載聖道的器皿,所以在傳道人成長的問題上,透過醫治學與靈修學,加上提供學生接受數次個人心理諮商,期望讓人的本質(Being)先於事工(Doing),能夠正本清源的讓準傳道人先面對自我、面對過去,體會聖靈深層的內在工作,讓信仰不只存在於理智或熱鬧的宗教活動層面,而是自己由裡而外的體會經驗基督救贖的新生命有著的極大更新應許。傳道人必須要在傳道之前,在基督的新生命裡,學像基督而將自己的人性不斷回歸上帝創造的本意,一個在伊甸園裡能與天父和樂同行的亞當。
學習整全的福音聖「道」
重實務與靈命的華人傳統教會曾長期不信任西方神學,擔心種種自由派思想的污染造成偏差與墮落,因此一直有反對或不熱衷讀神學的現象,何況神學院讀出來牧會不一定比沒讀的強。關於這樣的觀點,以下的見解雖然暌違半個多世紀,或許仍能讓我們領受一些平衡的智慧。
二十世紀著名的平信徒神學家魯益師(C.S.Lewis),面對「反對、也沒興趣讀神學,覺得不夠實際的人」,曾這樣回應:魯益師說神學是上帝的科學(Science of God),因為神學使人清楚思考關於神的一切。如果我們不是孩童,為何要像小孩般被對待?清晰的思考分辨力在資訊爆炸混亂的世代,尤為重要的操練。
反對神學的人喜歡強調自己對神的經歷神秘奇妙無可比擬,好像人在沙灘上望著大海,波瀾壯闊震撼美麗,這時手上的大西洋彩色地圖(現在大概就是Google地圖了)相較之下,顯得抽離陌生、乏味至極,因此嗆聲「你的那些小小教義、信條,沒啥意思!」
魯益師基本上同意這些說法,因為經歷確實無可替代,同時也是真實、可畏的;有時從海浪邊的沙灘回望地圖,的確很無味。然而,海洋地圖其實不只是一張彩色印刷,它是成百上千航海者的經歷精華,嘗試完整勾勒出整個海洋的總匯。這不只是個人的體會,而是跨越時空之眾人的經驗。如果你想橫渡大海到達某地,地圖絕對是必要的。它的好處絕對超過只是走到海邊,望洋興嘆!
如果神學就像地圖,只是思考、學習基督教的各樣教義思想,那當然不如在沙漠夜空中看星河來得精彩生動,何況當中確實有錯誤的時候。(嚐過Google地圖帶你走小路或繞遠路的,當會有所共鳴)。誠然,教義神學不是神,它是種地圖,且是立基在許多人觸摸、經歷過神之後的遺產結晶。再者,沙灘邊的感動無法帶你走多遠,除非你有一紙(或一電子版)可靠的地圖。同樣地,若你只靠研究地圖,你也走不到哪兒去,感動不到什麼。你必須「下海」,帶著「地圖」揚帆起行!信仰絕對是人生的一場冒險之旅,那麼怎能下海揚帆,卻沒有「地圖」,並學好看懂如何使用呢?
全方位的「傳」好消息
隨著科技一再革新,傳播技術早已能使訊息無遠弗屆,尤其AI的運用更讓人有種無所不能的錯覺。然而,這究竟是使福音更容易傳揚還是更困難呢?恐怕是這個時代的複雜議題。新媒體與人工智慧的幫助,固然是加速訊息的傳遞,福音不可替代的載體仍然是人。基督信仰的核心是「關係的修復」,人與神、與自我、與萬物的關係能在基督裡更新再造。耶穌在世上的時候,祂的傳既是宣講(preaching)、教導(teaching)、又有醫治(healing)。他與親疏遠別不同關係的表現,再再讓人看見與體會出,福音的分享不只是透過言語,也是在行動(醫病趕鬼)中印證,同時更可能在無言的生活互動中流露出影響。約翰福音記載安得烈在一宿與耶穌同住的過程,第二天便去告訴兄長西門:「我們遇見彌賽亞了。」(約一41),顯然這沒有對話紀錄的一夜同住,耶穌的生活比話語更具說服力,讓約翰以這樣的方式表明安得烈與腓力信念的告白。這使我們看見耶穌的傳道,不受言詞話語的限制。同時,在不同關係中他的福音策略與計畫──先猶太後外邦﹑先建造門徒後幫助群眾,先從耶路撒冷直到地極。歷世歷代因著文明的變化,傳播工具可以是種利器,使用的主體始終是人,而承載的內容──聖道,才是永遠的關鍵。如何追趕時代快速多變的腳步,善用愈來愈多元的科技媒體,固然會是最博得眾人注意的焦點,耶穌的智慧與策略更是我們在多變世代調校如何傳道,能不迷失方向的精準指南。
狂飆世代中的慢工細活
人工智慧的出現其實已有一段時間,只是AI的代差更新速度驚人,能力的展現不是倍速,而是次方的極端改變。當所有的行業都倍感壓力,唯恐被取代的同時,牧者傳道的工作不可免的也感受不明的威脅。神學院教育本來就有知識高牆的要求,如今又面臨傳播媒體生態的挑戰:如何以網路最大化教學的質與量,還要思考如何以當代語言與動態圖像博得青睞,爭取觸擊的增進與幅員效益。當點擊率成為王道,媒體世界便不斷出現不顧真假、不惜抄襲的法律與道德灰色地帶的爭議情事。這一切對教會生態與培育傳道人的神學院校,正像海嘯從遠方襲來,雖尚未登陸但已經可以眼見,衝擊毀壞的力道已可在傳統報業與文字出版…等機構看見。
這一切其實早在聖經中多方預言警告:「你們卻說:不然,我們要騎馬奔走。所以你們必然奔走;又說:我們要騎飛快的牲口。所以追趕你們的,也必飛快。」(賽30:16)當人們越想追上時代的浪潮與表現,那追趕人類的似乎就越發的飛快,如此盲目的不斷追趕就像在岸邊想與海嘯賽跑,真正不被淘汰滅沒的恐怕真是微乎其微。
只是今日的傳道人在傳揚福音真道,真正該在乎的是什麼?如果耶穌在這樣的世代,他會如何培育門徒──傳道人?若以基督自己被神放在世上,被神使用並成就那永世的救贖大功,是否我們可以揣摩出「道成肉身」需要且必要的時間與生命歷程,那是一個看來極為緩慢、平實卻是真正美好有血有肉的平凡生活,卻是孕育神聖之所。以致於「肉身成道」可以在鄉野,可以在殿堂,今天便是可以在網路中,以各樣的語言、圖像來傳達不可言喻的神聖。
前往「一個傳道人養成之路」專題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