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向新浪潮 | 喬美倫副院長


經歷了三年的疫情,全球有6.7億人口染疫,670萬人離世。面對疫後,2023年充滿挑戰。許多學者與媒體預測2023是一個緩復甦的過程,許多事情重新洗牌。天下去年底,以「駕馭逆風」為題;顯示出新的一年,是一個重啟的時刻。在「逆風」之下,如何找到「新浪潮」,並能勇於迎向「新浪潮」,踏浪而行,正是我們面對的課題。

個人的新浪潮

台灣2022年關鍵字是「漲」,說明了通膨的壓力。萬物齊漲,唯獨薪水不漲,是許多人的感嘆。
英國「衛報」提出一個2022年的流行詞彙,叫做「哥布林模式」(goblin mode)。「哥布林」是童話中最低階的一種精靈,「魔戒」中的咕嚕就是其中一種型態,它是邋遢、擺爛的一種生活模式。「衛報」說許多人在疫情之中,已經呈現「躺平」之姿,不再展現完美的自己,而是擁抱內心的「哥布林」,過著不修邊幅的狀態。
一位英國專欄作家雷德(Rebecca Reid)就此做出評論:「陷入躺平擺爛狀態後,會變得很難回到常軌,連續多天「隱者模式」、不洗頭、任憑房間凌亂、癱軟在家中,只會一天拖過一天。事實就是,只有在你先去做了其他事,稍後休息一下、什麼也不做,擺爛才是快樂的。」

社會中也出現所謂的「寧靜離職」,乍看之下以為是辭職潮,其實是指許多人已經不再奮鬥,而在職位上默默地只做完被交待的事,而不思進取的一種心態。
在即將起跑之際,你我的內在狀態究竟是甚麼?是被疫情折磨得疲憊不堪,只想默默躺平,只要沒有被發現就好?還是做好重回賽道起跑的準備?

對基督徒而言,其實最好的解方,就是找到「工作與安息」的正確節奏。Gateway Church 的主任牧師 Robert Morris最近的新作「好好休一天」一書,描述他在開拓教會的第五年已經精疲力盡。教會長執給他六週的假期,但是他越休越累,完全沒有恢復。他又多請了兩週假,在這中間,有一天他早晨醒來時,發現他完全恢復,精力、體力,甚至熱情。這時聖靈提醒他:「今天是第五十三天!」原來他去年完全沒有安息,上帝要他補還52天的安息!

聖經中「工作與安息」是一個完整的循環,有日有夜,有工作有安息,才能更好的work smart,而不是 work hard。因為在安息中,我們回到上帝面前,重新對準,放下多餘的,錯誤的,出於野心的工作,才能明白上帝的心意。並且領受安息日的祝福,得著工作的智慧與能力,才能準確的完工。(請參考我在台北靈糧堂2022/03/13的主日信息「回到起初的安息」)

巴默爾(Park Palmer 1939--)這位學者也在他的書「行動靈修學」中說,「靈修的目的是看透事情的假象,看清萬物的本質,而有所行動」。他舉了「莊子達生篇:梓慶削木為鐻」的故事做說明:梓慶為魯侯製作一個鐘架(鐻),做完之後大家認為巧奪天工。梓慶說他只是齋戒自潔(當時的安息或靈修),齋戒三天之後不敢有得賞賜之心,齋戒五天之後不敢有批評巧拙之心,齋戒七天之後忘卻自己與君王。走進樹林,看見一棵樹,他看見鐘架就在其間,因此把它雕了出來。巴默爾說靈修是讓我們重整我們的動機,發現自己的天賦,看見「他者」的真實面貌,有所行動時就能準確地完工。

「好好休一天」(了解更多:什麼是Off 學?如何有智慧的OFF?  )一書中,Gateway Church 的一位資深長老說,他每年都有「安息長假」,為他的事業禱告,當他在森林漫步,所浮現出來的,就是上帝要他做的事。

「工作與安息」、「行動與靈修」,如果我們找到其中的節奏,就不怕面對新的挑戰,也不會覺得又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式的疲憊的開始,而能重回賽道,「迎向新浪潮」。

世界的新浪潮
疫情期間,我介紹兩本書「疫後大未來」與「後疫情效應」,都談到疫後的世界其實是一個大加速的時代,所有疫前的驅動與問題,都只會加速。數據與網路因著疫情固然是飛快前進,伴隨而來的貧富不均也會加劇。2023大趨勢是,通膨、能源、糧食、氣候、軍事危機持續而加劇,面對全球疫情、烏俄戰爭、氣候變遷帶來的種種虧損,這個世界需要一個修復的力量。
我在另一篇文章「全地的贖買」中,(請參考我在台北靈糧堂2023/01/08的主日信息「全地的贖買」與靈神網站上同名的文章),提到猶太曆5783年的3是希伯來字的第3個字母 גGimel,而最關鍵的字就是「贖買」gā’ al גָּאַל這個概念,它由「贖買」衍生出「贖買者」,中文譯為「至近親屬」。例如波阿斯替路得家族贖買地業。在以賽亞書中,這個字被譯為「救贖主」,上帝對被擄歸回的百姓承諾,祂將成為他們的「大贖買者」,替他們把地業得回來。面對疫後全球性衰退,我們需要上帝的憐憫,重新為全人類贖回地業。
Chuck Pierce的事工,則將5783年訂為「為神聖恢復的爭戰,開啟新的供應路線」。他海報的背景就是駱駝,而且是整個駝隊,駝隊就是供應鏈。會有新的供應鏈出來,支持這一場爭戰,而這一場爭戰是關乎神聖的恢復。

「全地的贖買」與「開啟新的供應路線」,整合的結論就是上帝要恢復物質世界的新次序來向祂的國度效力,也要他的教會參與在祂修復大地的新的供應鏈之中。

今日的世界財富不均越加嚴重,神的兒女要醒悟,我們是大地的管家,我們要有正確管理物質世界,這會影響神的國度,會影響世界的走向。

台灣的新浪潮

台灣正在面臨轉型,我們翻開2022年縣市長選舉的政見,不離下面這些議題「獎勵生育、擴大托幼、青年就業、勞動權益、居住問題、長照問題、交通規劃、都更規劃」。另一方面,產業與能源也面臨轉型的急迫性。台灣如何在全球產業鏈中取得有利的位置,以及在全球節能減碳與ESG的浪潮下,改變能源結構,成了當務之急。因此台灣各地的地貌也在改變,除了中科、南科,包括彰化外海的風電、屏東的光電、台東的地熱,都因新的產業進駐,帶來人口結構的改變。這種人口結構的改變,也給教會帶來新的挑戰。

教會的新浪潮

教會在疫情期間備受考驗,2022/10/21,基督教協進會所辦的研討會「回不來的羊,走出去的教會」,提出2022年台灣教勢報告,台灣基督徒人數由2017年的154萬,降低為2022年的79萬,等於衰退了49%,幾乎退縮到2000年的狀態。當然這樣的人數調查有所不足,因為許多基督徒轉為線上基督徒,但是對於無法因應網路需求的教會,則是極大的挑戰。即便有網路可供使用,「回不來的羊」要如何牧養也是一個問題。值得關注的是,人數雖然減少,但是教會數卻增加了305間。其中的現象是大教會減少,而微型教會增加。
2023年,我們需要找到新的工具來接觸群眾,牧養沒有回流的羊群。這對我們未來幾年的復甦,有莫大的關係。
台灣教會歷經聖靈更新、家庭小組、幸福小組、祭壇運動、福音中心、RPG禱告等等一波波的運動,無論教會增長,或深度牧養,都有很豐富的交流與學習。而現在究竟還有甚麼是我們幫助教會以及弟兄姊妹成長的工具?

「教練的心」(了解更多:教導、諮商、教練,三者有何不同?) 這本書的作者湯尼.史多茲福斯(Tony Stoltzfus),特別針對基督徒如何使用教練的角色,來幫助人成長,做了非常專業的論述。特別針對我們一般所熟悉的「教導、諮商」,與「教練」有何不同多所著墨。簡單來說,「諮商」是針對過去,「教導」是針對現在,而「教練」是針對未來。

「教導、諮商、教練」三者各有目標,各有所長,無所謂哪一樣更好,牧者也許可以混和式使用。基本上,就是除了幫助信徒從過往的傷害中走出來(諮商),以真理建立他們(教導),還可以有新的工具陪伴並激勵他們前行(教練),特別在這個面對許多挑戰的時刻,重回賽道是重點需求。

這個世界正要起跑,教會也不能原地踏步。我們需要知道世界的趨勢、台灣的轉型、人口結構的改變,也要有正確的工作觀與安息觀,引導弟兄姊妹重回賽道。

我們要學會用新工具接觸新朋友,也要善用新工具牧養群羊,幫助他們找到命定,迎向新浪潮,在上帝修復這個世界的同時,參與在祂的新供應鏈之中。


本文摘自靈神之友院訊 2023.03.25 第一期:「本期專文」 

 

了解更多:

1. <<喬‘s書房>> 什麼是Off 學?如何有智慧的OFF? EP92.好好休一天

2. <<喬‘s書房>> 教導、諮商、教練,三者有何不同? EP79.教練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