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靈取向的心理輔導-葉在庭




結合屬靈操練與內在醫治的陪伴策略

依據聖經,人的價值在三方面呈現出來,其一是我們是按著神的形象被創造的;第二,神願意將自己的獨生愛子為我們的罪捨命;第三,神看人的眼光是美好的。聖經曾用婚姻的愛,比喻神對人的愛是盟約的愛,例如何西阿書與雅歌;到新約時代,耶穌以浪子的比喻表明父親對兒子永不後悔的等待;從主禱文,以父親與兒子的關係,顯示出人類地位的尊貴;許多經文也顯示出,從世界看是卑微的人,神卻看見他們裡面尊貴的地位,例如:不能生育的哈拿、摩押女子路得、妓女喇合、膽小的基甸、稅吏馬太等。墮落後的人類光景使我們不得不去面對人類的有限性和可能性兩者之間的緊張狀態。問題根源可能來自(1)道德的惡(2)自然的惡(3)人的有限性。自然的惡: 像疾病、意外、天災及地震,未成胎而流產,摯愛的親人死亡,都是這類的例子;當這些不幸發生時,不一定是人犯錯所致,但結果總是令人遺憾。人的有限性則包括體能、智力、感情和精神等;而心理問題,有時是自然的惡,而非道德的惡。例如:人們在幼年時期的環境中遭受剝奪或創傷;此外,我們也時常因為自我的有限,而非罪,遭遇到一些問題。例如:親子溝通、生涯選擇、婚姻適應、工作困境、人際關係等。

從道德的惡、自然的惡與與人的有限性,三者交互循環,形成人面臨心理困境的高複雜度,這引發「罪」與「傷」的討論。例如個案小時候因父親車禍早逝、家境不佳、母親再嫁、在學校遭遇霸凌;為求生存加入幫派,參與販毒。這個例子糾結了自然的惡、道德的惡與人的有限性,若只單從「罪」的問題去處理,將過度律法主義,甚至演變成二度創傷。若單從心理輔導處理,「傷」可能被過度合理化。常用的認知行為輔導往往僅能處理「不合理信念」,卻無法處理產生「不合理信念的」的創傷經驗,因為事件已然發生,不能改變。內在醫治,或說記憶輔導,從時間神學出發,認為過去的事件無法改變,但是可以改變我們對這事件的感受;在創傷經驗中,透過聖靈的同在和啟示,對深度的創傷有所重新詮釋與恢復。

內在醫治

大衛席蒙得 (David Seamands) ,在其1988年出版創傷情感的醫治 ( Healing for Damaged Emotions, 中文翻譯為「傷癒」) 一書中,提到他自己在牧會過程的觀察,教會有兩群人無法透過教會固定的職事(講道、聖靈充滿、禱告或聖餐)幫助他們;一群是軟弱、無法自拔且無助的人,另一群是趨於偽裝、壓抑自己感受的人。而他發現早期經驗創傷的情感是這些問題的根源。桑得福牧師在1982年所著的「更新裡面的人」則是以Inner Man 指稱受傷的個體,並以成聖的概念,說明神的工作原本就是在改變人的內心,進入變化與成聖的歷程。這當中,聖靈會處理人的過度行為導向、完美主義,並提到幼年期與內在誓言的影響,並以「饒恕」為恢復之路。柯瑞福牧師 (1997) 認為深度醫治 (Deep Healing) 是他在救恩之外,所能看見人獲得的最大自由,讓人從憤怒、沮喪、自怨與自卑的負向情緒中釋放;內在醫治的概念於焉形成。

內在醫治 (Inner Healing)的禱告或記憶治療是一種特殊的禱告,可被定義為「禱告的形成作為促進個案的能力,處理情感的痛苦記憶,透過生動地回憶那些記憶和詢問基督(或上帝)的存在,由牧師或基督徒輔導者從中處理這些痛苦」。尤其有助於個體過去尚未解決的痛苦記憶,像是剝奪、忽略、遺棄、拒絕、嚴厲的對待或批評、身體或性虐待與創傷。

在現象與實務層面,內在醫治確實具有處理過去創傷的效果,但是不可諱言,仍然有其應用上需要解決的議題。首先,內在醫治的過程,各家說法不同;有些強調必須由禱告團隊執行,有些強調必須具有智慧言語的恩賜者方能執行,有些則認為信徒皆祭司。第二,對於未受洗,或是未信主的慕道友是否可以進行內在醫治?一直是許多教會牧者同工的疑問。第三,教會牧者同工本身訓練或是恩賜不同,進行內在醫治時有自信心不足的狀況,如何協助。上述這些問題如果配合屬靈操練,加上輔導的專業能力,或許對於輔導者以及受輔者的議題,將更有幫助。

屬靈操練

屬靈操練是基督徒與神建立關係的過程,大部份基督徒是以閱讀聖經、祈禱與神建立關係。唐佑之(2001) 在其著作「在神面前」(In the Presence of God) 中,整理歸納基督徒應有的靈修內容包括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靈讀(Lectio):以靜默的心聆聽神,如同先知以利亞聽那微小的聲音,專心、細心且存心的聽。第二階段是默想(Meditatio) :神對我們所說的話,進入嚼食、反芻過程,如同馬利亞將一切的事情存記在心中,反覆思考。第三階段是心禱(Oratio):從默想進入禱告,與神對話、向祂傾心吐意,被祂擁入懷內,讓神觸摸我們;在我們內裡做更新的工夫,處理我們最艱難及痛苦的經驗,使我們心意更新而變化。第四階段是沉念(Contemplatio),沉念是我們安息在神的裡面,在擁抱中享受神的愛,是靜默的安息。

更進深的屬靈操練也包括歸心祈禱或心靈祈禱 (The prayer of the heart)。平時我們常因用腦過度,而不能從祈禱生活中得到靈性的滋養,甚至有些基督徒視「祈禱」為眾多工作中之一項,而不能享受祈禱。有時我們頭腦充滿了有關神的知識,心卻遠離了祂。張琴惠 (2001) 歸納心靈的祈禱的特徵包括一切所關心的事務,把「頭」帶進「心」中,並等候在神面前時,我們所掛念的事 (mental preoccupation) 全都成為祈禱,這是「心靈的禱告」之能力。當我們學習把我們的頭腦帶進「心」中時,所有與我們的生命有關連的人也都被帶入神充滿醫治的同在中,而且就在我們全人的中心被神所觸摸,這是言語無法表達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