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脫框架,活出敬拜者的真實|第十三屆林一華、第十五屆鄭雪慧


第十三屆林一華、第十五屆鄭雪慧 
整理撰文 | 企劃處 張釋云

 

在靈糧神學院的使命中,有這樣的一段話。「靈神存在的目的:完成主耶穌交付的大使命。靈神存在的意義:培訓重視大使命的傳道人。」

 

將學院的所學,用在未來在傳道之路,以培育神國工人,但也有校友走出破框的路線,用雙腳與生命來實踐神的呼召。他們是自由事奉者、敬拜培訓者、也是宣教士,按著恩賜走向神召他們去的方向。

 

第十三屆的林一華與第十五屆的鄭雪慧,在校期間並不熟絡。來自印尼的雪慧熱切愛神,原先有過服事神不一定要進入婚姻的想法。她禱告神若要給她婚姻,求神量給她可以一起服事神的弟兄,而神賜給她的是大兩屆的學長。

 

全職服事初期,兩人都在教會主責青年及敬拜團的事工,在幾個團隊服事大約十年後,兩人安排了一次退修與充電的旅程,去到美國參加敬拜學校的課程,也去拜訪幾位認識的海外牧者,那趟旅程中他們看見,當這些牧者能夠被安慰、被鼓勵,心中再次重拾對神對人的愛,這樣的拜訪是有意義的,雪慧將這樣的悸動放在心裡,與先生繼續禱告未來的服事方向,漸漸地,神預備新的服事道路逐步開展

 

他們渴望未來更專心的培訓敬拜者與陪伴宣教士的工作,在這樣的感動與領受中比較不是一般教會架構下既有的服事型態,除了繼續禱告,也尋求學院謝宏忠院長的想法,在禱告中院長的領受與祝福激勵兩人不畏懼的走一條新的框外之路。

 

雪慧曾與印尼敬拜禱告學校 Proskuneo 配搭幾年的翻譯服事,明白一位敬拜者真實生命所呈現的,不僅是台上的技巧,而是願意破碎自己、願意謙卑、願意與人和睦的生命。她與一華看見教會敬拜者生命被提升的需要,開始啟動敬拜者生命培訓課程。起初,只在少數教會開課,且大多為已經認識的牧者……漸漸地,當這些課程對敬拜者內在生命的助益呈現出來,各地邀約逐漸增加。服事的足跡,也從台灣不同宗派的教會延伸至海外地區。

 

兩人的生命在這樣的事工中,常常經歷神的修剪與建造,雪慧分享到,「敬拜者的生命會影響服事的屬靈氛圍,因此我常常先是被神修剪的那一個。神曾提醒要去和好,我因此修復過一段以為再也不會有互動的關係。敬拜者的生命需要真實,我自己要先學到這個功課。」。在陪伴宣教士的過程,有一天,當一華看到海外服事工人需要面對很多的艱難,跟神說:主啊!他們真的很辛苦!而主卻對一華說:「其實你家裡就有一個宣教士。」第一時間他不明所以,後來才明白,自己的太太也是離開家鄉,跨海來到台灣的事奉者,神的提醒更加幫助一華更瞭解雪慧在台生活與適應過的困難,婚姻也經歷更新。而雪慧也發現,「在拜訪海外牧者的過程,與其說是陪伴他們,同時也感受到被陪伴與被支持,因為我也是一個離開家鄉的服事者,知道在身處異鄉的不容易。」


就如經上所記:「神為愛祂的人所預備的,是眼睛未曾看見,耳朵未曾聽見,人心也未曾想到的。」願意擺上的生命,就算要面對跳出框架的挑戰,神也會為預備最適合的道路。在兩人的服事經歷上,正見證了神所預備的美好腳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