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耶穌遇見阿茲海默 失智家庭靈性照顧研習會|專題系列報導 III


當耶穌遇見阿茲海默 失智家庭靈性照顧研習會 專題系列報導 III

【靈性照顧的基督信仰觀】Part II

靈糧神學院牧靈諮商科兼博士班主任 錢玉芬老師,以同為失智者家庭照護者的角度,透過「失智」這個現實的切點,基督信仰中的「永恆」為軸線互為映照,描繪出更深刻的人性觀察與省思,也陪同失智家人一同串起、尋回生命裡如同珍珠般的高光時刻。


錢玉芬老師的母親,從60多歲開始就有失智的徵兆,直到77歲跌倒受傷後,不僅失智也失去自主能力。回憶起當時母親昏迷了三週,錢玉芬老師甚至放棄了母親信主得救的盼望;但上帝卻透過牧師以針對腦損傷者的禱告引導,帶領錢媽媽以確實堅定的方式(以捏牧師的手腕)表達願意受洗的意願,再次見證上帝的信實。

錢玉芬老師更是不藏私地挖出多年前紀錄的靈修筆記,藉著陪伴母親從失智到離世的過程中,照護母親期間與家人之間真實卻充滿各種掙扎的實際觀察,與會眾分享。

生命的剩餘價值 映照出人心

失智與失能的母親,究竟生命僅存的剩餘價值何在?錢玉芬老師觀察到幾個自身所經驗,對於母親面臨生命的終點時,各種不同的反應與對於生命價值的陳述如下:

第一種是,「只願您活著」:因著心裡那份捨不掉的情感聯繫,赫然發現情感重於成就。

第二種,「不敢有任何Comment 」:如果我現在有任何反應,以後會不會也發生在我自己身上?原來人對於生命難以掌握,是如此深刻的無助啊...。

第三種反應,「好想他活著,但我已無力」:此時不得不承認自己的有限。

第四種也是蠻常有的反應,「你(你們)要讓他好好活著」:把重擔和困難的擔子,丟給人卻自己不動一根手指去付出。

在這些不同的情感反應和表達中,錢玉芬老師深刻的體悟到,人因垂老失智、失能,似乎看似輕如鴻毛卻又是自己深愛在乎的家人生命尾端的「重要時刻」,何曾以如此豐富的面貌去映照出不同的人性意義和價值? 老了、病了的這個時刻,才是最犀利最有價值且無可取代的一面明鏡。

陪他/她串起生命的珍珠

錢玉芬老師的婆婆如今92歲,住在專門照護失智者的安養中心,錢老師和家人相當看重與珍惜與婆婆相處的時光,常常去探望婆婆、與婆婆憶當年。有次,錢老師跟婆婆聊起當時她正在攻讀博士學位時候的點滴,便特意尊榮婆婆告訴她說:「媽媽,我的博士帽有一半是妳的功勞。因為妳常常來協助我打點事情,所以博士帽有一半是妳的!」語畢,竟發現婆婆的眼中竟是滿足與喜悅的情感,並表示這一切她都記得。錢玉芬老師更是與婆婆一同回憶當年,因著長年任教,還曾受到總統表揚與接見的事蹟,過往的回憶與高光時刻,成了一顆顆美麗無瑕的珍珠,在婆婆的心中與記憶中,逐一被串起、發光。

Timeless 的上帝將永恆安置在失智者家庭的此時此刻

基督信仰又是如何來看待失智者及其家庭對於過去、現在、未來的價值與存在?錢老師特地將相對於時間的Timeless (永恆)觀念引出,更以傳道書3:15說明,「上帝是超越時間、永遠持續的存在,必且不受時間影響,也不受限於特定的時期,對上帝來說,每個時間點都是絕對的存在」去反思信仰中的「永恆」。

因此對於家人罹患「失智」,我們可以如何看待?錢玉芬老師認為,身為照護失智者的家人來說,「在人有限的時光裡面,每一個時間都是絕對的存在。」承用瑋玲老師所說的,水平面向的靈性照護,既是在有限的時間:今生,在失智者的生活中建立穩定的生活作息,與他一起回顧、重新框架一生所經歷每個重要事件以及意義,這件事情就很重要,而且每時刻都可以有系統地來規劃,在有限的生活中,再次與失智者一同尋回生命意義與價值。錢老師也呼應瑋玲老師提及的垂直式靈修:感性、否定式(默想、默觀)靈修方式,每日陪伴失智者與上帝建立親密深刻的個人靈性關係,亦是可行之策略。

在主面前 校正與重新擺放自己的心

傳道書12:14 『因為人做的事,連一切隱藏的事,無論是善是惡,神都必審問。』

錢老師以傳道書這段經文,衷心呼籲身為基督信仰的照護者們,倘若以上帝在「時間的超越性」上這個屬性來看,每個時間點每個人的心思意念包含照顧者的心思意念是如何擺放的,至關重要。

什麼是永恆?奧古斯丁說:「永恆就是一個永遠不會消失的現在。」

無論是什麼樣的人、失智或失能,每個人,在永恆的上帝面前,都是一個絕對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