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耶穌遇見阿茲海默 失智家庭靈性照顧研習會|專題系列報導 II


當耶穌遇見阿茲海默 失智家庭靈性照顧研習會 專題系列報導 II

【靈性照顧的基督信仰觀】Part 1

靈糧神學院教授「靈修學」的林瑋玲老師以及牧靈諮商科兼博士班主任 錢玉芬老師,兩位同時也以身為失智症照顧者的經驗,共同在研習會中講談「靈性照顧的基督信仰觀」的豐富內容。

本堂研習會內容帶領現場400多位研習者,透過瑋玲老師在靈性、靈修教學多年的縱深(身)躍入靈性照護的神學及實踐。
如何自我照護靈性生命也拓及我們所照料的失智家人?以及靈性照護的目標與成長重點為何?並且探求內心靈性深處的微聲,回應上帝作為我們永遠的居所,並從上帝的眼光看待每個獨特的靈魂與生命的存在。


基督信仰中的人觀

林瑋玲老師首先給予靈性照顧的目標做出說明:就是「幫助人找到生命意義和目的,跟神、人及自己和好。」藉由經歷「愛與被愛」、「饒恕與被饒恕」等途徑,讓他知道自己的人生是有意義的。

基督信仰也是完全以此為出發,其中靈性內涵中的「人觀」:『我們存留的來源是受造,而造物主是個靈(不具形體的位格性力量,Dallas Willard),除了具有大能,更是具有道德、意志與性情的存有,也是萬有之源』。意即這位創造主不受自己所造的一切支配;因此所有被造的被上帝影響,而我們信仰上帝者,因著上帝生命特質有所不同。(約5:26 因父怎樣在自己有生命,就賜給祂兒子也照樣在自己有生命。)

從人的受造透映出靈魂深處的渴求

瑞智基金會出版的「從心認識我」一書,載明醫學上的靈性定義為「尋找生命意義和目的,以及超越;與體驗和神或至高者、和自己和家人、朋友、社區社會以及大自然的連結。」亦即人無論失智與否,都需要確認自己生命的意義和體驗與造物主、其他受造物之間的關係與連結所帶來的生命價值。

然而身為基督信仰者,被稱為上帝的眾子,我們受造的的終極原型,便是以道成肉身的耶穌的樣態而出。以生理角度來說,上帝定義讓我們肉身貌似耶穌,故也不只生理的存在,也包括心理和靈性,而靈性尤其是核心。所以,當談到「恢復健康」這個概念,不僅止於肉體跟心理的康壯,生理的病兆也包含靈性層面的需求需要得到關照。身心靈不可分割,「靈性雖不可見卻比可見得更真實」,也透映出靈性深層亦即人最深的渴求為何,瑋玲老師建議照顧者可以此作為靈性照護的出發點。

良好靈性生命的表現將藉由聖靈所結的果子(加5:22),美好的靈性生命表現當以此為「結果」而非目標。瑋玲老師分享,當一個失智者受到豐潤的靈性照護時,他的靈性狀態是會結出美好可見的生命果實。瑋玲老師以農夫耕作為例,農夫若想產出甜美果實,需要照顧的是植物的根與枝條,而非只照看果實。

靈性照護目標:尋求耶和華與祂的能力、尋求祂的面

基督靈性照護的目標是協助受顧者「持續與上帝建造美好親密連結的關係」,枝條健壯就會逐漸長出生命甜美果實。正如詩篇105:4:要尋求耶和華與祂的能力,時常尋求祂的面。瑋玲老師鼓勵與會者,當邁入高齡化社會,每個人都可能是失智症的候選者,尋求耶和華的能力和祂的面,平時做好自我靈性照護以及適切的處理生命的狀態,是我們能夠預備自己的靈性狀態。而靈性照護也有一個部分,將會把我們不可思議的潛能,發揮出來,如燈泡接上電就能發光。尋求上帝的面,生命裡真誠的敬拜,人的身心靈也會經歷最愉悅的統整。

 

基督信仰的靈性定義

基督信仰的靈修起點,是由內住在我們信徒裡面:「基督的靈」,透過認識、經歷、領受基督的生命,認識基督而非停留在智識及記憶的層面。我們的大腦並非僅能理性思考的功能,上帝是能夠超越理性的去經驗和領受,當我們與上帝連結,祂是奧祕的、一種心靈的智慧,超越語言跟理性的描述的存在。

垂直與水平 基督徒靈性生命的操練

投入靈性照護,需要積極的幫助自己或受顧者:不要忽略內裡由上帝向我們發出的呼聲。觀照自己的內心,人需要靜下來去發現內心有個飢渴的聲音,那是天父主動持續不斷對他的孩子發出的召喚,也是人的本能。『人都有回應靈性的需要,只是放上不同宗教的外貌,也對此有意識回應的決定,靈性是人的本能。』(心靈關顧,David G. Benner)

因此若習慣覺察及回應內心的飢渴,尋求上帝,就是所謂的屬靈以及靈性好的表徵;不屬靈的狀態無論是否有信仰,往往是我們因著忙碌或容讓外界紛擾、忽略,使我們將上帝從我們內心的世界隔絕於外。也因此靈性照護不能忽略生活型態和環境的營造,保持內心持續受到神的召喚的自由,透過神聖話語、詩歌與開放的心,任何的方式也不受限於語言與智性,回應神並持續與上帝交流、禱告,都會促進靈性的成長。

當生命垂直向著神的同時也是向著自我,這個垂直面向的整合關係是一體的兩面。無論失智與否,人生不同階段都會遇到一個哉問:我是誰?因此不斷地需要重新回到受造的根繫,找回人真正的價值與定位,仰望上帝的面光而非仰賴外在的擁有,仰賴與上帝緊密的關係,上帝是我們永遠的居所。(詩 90) 而水平面向,則是我與他人、與大自然萬物的關係的整合。

愛與歸回 失智母親的靈性高峰

瑋玲老師的母親高齡且失智,每週仍堅持上教會朝見神。即使坐在會堂中未必能「聽懂」當週講道內容,但在她的「認知」中,每週主日禮拜是會見神的精心時刻。然而,以日語作為母語的林媽媽卻能夠聽得懂日文講道,瑋玲老師會另外安排日文的日照社區活動讓林媽媽可以用母語來進行禮拜,甚至以日語講章來獲取全球日本宣教資訊及守望代禱;從林媽媽身上的許多奇妙經驗,瑋玲老師觀察到,母親對於「回家」這段最後的旅途,以及在「見主面」這件事是興奮且期待的,得見靈性不受制於理性、智識層面,因為沒有任何事能影響上帝對所愛的孩子的啟示與互動。

肯定與否定式靈修 跳出框架與限制 經驗神性的超越

上帝讓人去認識祂,有非常多的途徑,分為肯定式靈修與否定式靈修。肯定式的意思是我們可以透過聖經、文字、語言等具象的方式來認識上帝並來經驗祂。否定式靈修則是放棄、放下所有肯定式靈修所運用的語言、智性,不倚靠一個固定的形式來描述神。而是一種純粹的心靈經驗,也是愛的體驗,它不是用知識的傳遞,因為上帝不是說「是這樣,祂就只是那樣。」
上帝完全超越人的宗教經驗,這是否定式靈修所提供的一個貢獻,同時也是人得以透過感性的面向及思維去認識神的另一個途徑。

而對於失智者的靈性照顧,較合適透過運用「感官的」和「具有影像的、色彩的、氣味的、音樂的」默想或儀式等方式,否定式靈修的方式去經驗神,因為上帝的豐富跟奧妙是超乎我們想像以及理解的。所以失智者與上帝的互動方式的豐富跟深度,可能不是我們能夠想像的,他們所到達的深度甚至包括精神病人他們所到達的靈性的深度,也可能遠遠超過我們所能理解的。

從「亞當:神的愛子」  學愛人與愛上帝的真諦

靈修大師盧雲著作「亞當:神的愛子」一書,服事腦性麻痺者並與其生活多年來的學習與信仰省思。瑋玲老師提及,當盧雲在照顧著失能者「亞當」,一些最基本的動作、表達與認知能力對他來說,幾乎是缺乏的,因此促發盧雲的困惑是,「亞當」是否能夠認知到「照顧他的人是誰?耶穌又是誰?他能夠理解神在我們中間嗎?」這些在平凡人來說容易以理性去判斷及認知的事,對於腦性麻痺者來說是如何呢?

盧雲後來慢慢的明白,其實這些問題顯示出他自己的焦慮,而未必是亞當的問題,因為這些問題是從人的血氣來的,那反映出的是他個人對上帝的疑惑,多過反映出上帝的愛。在靈修中,上帝問盧雲:「你能讓亞當帶領你禱告嗎?你相信我與亞當深深的聯結,而他的生命就是一個祈禱嗎?」「你能讓亞當在你的日常生活中成為活的禱告嗎?你能在亞當的臉上看到我的臉嗎?」

存在就是生命 從上帝的眼光看見生命

我們可曾想過其實失智者,可能帶領我們做更深的禱告嗎?當我們覺得自己是正常人,我們期待著我們所照顧的失智者能夠像我們一樣思考,像我們一樣行動的時候,我們裡頭是否能夠明白一件事情就是「存在比行動更重要?」

一個人能成就什麼,其實可能不是這麼重要,上帝的愛比他人對我們的肯定跟稱讚更重要,與人或與神一起做事比單獨做事更重要。

為什麼上帝容許許多的苦難跟這些的失能的發生?因為其實上帝透過這些在教導我們一件事情:「就是人的生命才是更重要的!」所以靈性照護其實像是開啟我們靈魂的另外一扇窗,叫我們看見不同的自己、他人跟世界,因為我們能夠試著學習不斷的從上帝的視角,重新看自己、看他人、看這個世界,並且在與上帝的靈性連結中,幫助自己及陪伴受照顧的人,優雅地滿懷盼望的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