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未來 |喬美倫 副院長
什麼是投資?透過完善的分析,對於本金、報酬可達一定程度的預估,將資金投入那些預期有所成長的標的上。
大部分的投資都是投向未來,為什麼?因為對未來有「預期」,預期使人對某些「標的」做出投資。而預期的原因是經過「分析」。因此針對某個「標的」做出「分析」,以至於有所「預期」,就是投資的三要素。聖經中充滿投資的概念,最著名的就是一千兩、二千兩、五千兩的比喻。耶穌比我們大多數人想像的有投資概念。
耶穌也投資在他的門徒身上,包括十二使徒以及保羅。你能想像耶穌在選擇十二使徒的前一夜未眠,是不是正在「分析」他的「標的」呢?當然他是用禱告來分析。
耶穌又為何要電擊保羅呢?因為「預期」有所成長,如果基督信仰要走出當時的猶大地,保羅是最佳的「標的」。他有羅馬公民權,熟悉希羅文化,可以沿著地中海趴趴走。熟讀舊約聖經,本身受教於法利賽人,各地的猶太會堂將為他敞開。他將比耶穌其他任何門徒更有利於外邦宣教,所以有人說保羅才是取代猶大的第十二位使徒。
對自我的投資
大多數人想到投資,就會想到股神巴菲特,但其實巴菲特常說他的一切投資理念,都是查理·蒙格(Charles Thomas Munger)教給他的。查理·蒙格是誰?他是波克夏的副董事長,就是每次波克夏開股東大會時,坐在淘淘不絕的巴菲特旁邊的沉默老人,巴菲特93歲,蒙格99歲。蒙格在2023年11月28日過世(99歲),2024年1月1日就是他的百歲生日。蒙格最後一本書叫「蒙格之道」。書中提到五點:
關於投資:重精不重多,選對3檔股票就夠。
關於工作:找到有興趣且有優勢的領域發揮長才。
關於人生:人生就是一連串逆境,每個逆境都讓我們變得更好。
關於幸福:為了小小的願望而努力,你會更幸福。
關於成功:成功非關智力,而是專注力。
看來投資大師對人生也有不一樣的看法。特別是「人生就是一連串逆境,每個逆境都讓我們變得更好」。蒙格自己29歲時前妻與他離婚,兒子9歲白血病,耗盡家財卻病逝,1978進入波克夏白內障左眼失明,記者會上你總看到他有一隻眼睛白白的。但他仍然積極的投資自己,投資人生。
蒙格認為怎麼看人生比順逆更重要。另一本書「原來我很富足」的作者曼紐·哈波(Manuel Rapold)也有相同的看法。他是瑞士白人,自小卻在東非長大,回到歐洲求學後又回到東非服事當地的年輕人。
他的書中說:有人認為「財富在我之外,等候努力爭奪」。但另一種思維是「財富在我裡面,可以將之發揮出來」,他進一步演繹這個觀點:「上帝在我們裡面放下天賦,使我們能完成獨特的使命。羨慕或幻想擁有別人的一切是徒勞的,天賦就是上帝放在我們生命中的財富。」
回到福音書幾千兩的比喻,每個僕人都被投資,也被預期,但是一千兩的僕人只想保值,但最後成為貶值,他藏起來的一千兩還被主人奪走。五千兩的想辦法增值,最後成為加值,因為他不但賺了五千兩,主人還把奪來的一千兩加給他。
上帝給了每個人第一桶金,祂是我們的富爸爸,但我們的人生是保值、貶值,還是增值、加值,獲得上帝的再投資,則在我們如何投資自己。
我做了一個個人的「內部循環經濟」圈,「天賦-教育-才幹-努力-資源-膽識」,自我的投資使我們的天賦可以被加乘。外圈則是「外部循環經濟」圈,是我們無法控制的,但可以善用「時間-機會-環境-團隊」,兩個圈交互運作,使我們的投資可以被放大,成為真正的加值人生,可以向主人交帳。
對他人的投資
談到「外部循環經濟」圈的「團隊」,讓我們進到第二個課題,就是「對他人的投資」。
前面我們談到耶穌對保羅的投資,他做了甚麼?
- 給他異象(眼光):耶穌讓保羅暫時失明,卻讓他對基督以及教會,甚至世界的眼光完全不再一樣。
- 給他勇氣(膽識):保羅原本就膽識十足,聖靈澆灌後又獲得屬天的勇敢,面對君王也毫無懼色。
- 給他機會(學習):在安提阿時,聖靈差派保羅與巴拿巴出去宣教,回來時保羅由老二變老大。
- 給他考驗(韌性):歷經被石頭打、海難、監獄之災,越挫越勇。
反觀我們現在在團隊中,領袖經常只看重「複製自己、重覆日常、乖乖聽話、限於現狀」,怪不得團隊中只有人力而沒有人才。
關於團隊的成長,我推薦兩本書:彼得.聖吉(Peter M. Senge)的「第五項修練」,以及艾美‧艾德蒙森(Amy C. Edmondson)的「心理安全感的力量」。前者在三十年前就提出「學習型組織」,後者鑽研如何在組織中讓眾人都能放心說話。
對時代的投資
這些年大家開始看重氣候變遷,比爾蓋茲曾經出一本書叫「如何避免氣候災難」,書中他提及,近年他只投資和未來相關的產業,包括淨零碳排科技、生命科學軟體、垃圾處理、農機具製造、運動休閒品牌等。
金融界這幾年強調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成為新的投資標的指標。教會該如何投資未來呢?
1978年我參加第一屆青宣大會,看見華人宣教與台灣復興的異象。主對我說「孩子,我有一個Big Business,Would you?」事實上,耶穌說「豈不知我應當以我父的事為念嗎?」也有譯為「豈不知我應當在我父的家裏嗎?」這是因為猶太人看重父親的家業,在家中等於繼承家業(Business),耶穌說的就是In my Father’s Business。
四十六年過去了,我接受主在我身上的投資,不斷的學習、努力,取得資源,擴張團隊,投資他人。包括神學院、生培、職場,分院、網課、雲端,廣播、電視、短視頻。
「原來我很富足」的作者曼紐·哈波(Manuel Rapold)說「看見一顆蘋果,不如視為一個果園;看見一隻母雞,不如視為一座雞舍」。
你看見未來了嗎?你的思維是加值的交帳人生嗎?
你知道上帝已經給了你第一桶金嗎?你要如何增值,以致可以獲得上帝的再投資?
你要如何投資他人,帶出有力量的團隊?
五十年後,台灣的教會將是一個怎樣的教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