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成人說故事 :文化宣教課堂觀影報告|劉聰慧


【⼀個傳道⼈的養成之路】文化宣教|課堂觀影報告:『神人之間』


今天課堂中播放的電影「神人之間」,對出生長大在一個以穆斯林爲主的國家裏的我,起了一些共鳴。

馬來西亞對於和穆斯林分享福音是違反國家法律的,因此教會在派發福音冊子時需要格外謹慎,所有冊子都得著名「For Non-Muslim only」,任何公開邀請的活動都需要聲明拒絕回教徒參與。記得Asia for Jesus有幾回的戶外露天醫治特會,都有回教宗教局官員在場「看場」。在這國家裏,宗教和宗族是極高敏感的議題,大家都盡可能保持著友好的氛圍,但可惜常常卻被「有心」的政治怪咖來炒作。

電影一開始,黎明破曉前從清真寺向空中廣播的祈禱聲,正是我在馬來西亞的日子每天早晨的鬧鐘。我家正前方是一家隔壁社區中型清真寺,公寓樓下就有一間小型的祈禱室,所以每天按時聼5次的祈禱已經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住在一個超過80%穆斯林住戶的公寓裏,除了宗教信仰的不同,種族文化差異和生活習慣也大不同外,在他們的生活中我其實欣賞他們擁有很美的道德,即便是後現代的孩子仍然傳承的很好。

年少時期我就對這一群未得之民有負擔。知道直接對他們分享福音是一件愚蠢不理智的做法,因此年少的我一直在思考什麽是聰明有智慧的方式。其實在思考的當兒,殊不知神比我更早就從生活中預備我,融入在他們的文化中:從最基本的食物用餐儀式,語言,宗教節慶,風俗習慣/禁忌,道德美德。從書面認識,觀察,到模範,再到實際參與;這些對他們而言異教徒可以那麽融入他們的文化,是一種驕傲、對等的平行關係,使我們這異族可以從他們贏得更高的尊重和真誠的對待。對我而言,這是我非言語的信仰見證。

其中自己察覺最明顯的是語言。馬來西亞具有多元種族及多元語言,國家中雖然每個源流學校(意指:以母語為第一教導語言如中文,淡米爾文,馬來文,原住民)的孩子,人人都必須受基本的馬來語教育,但可以説得一口標準、沒有中文腔調或錯誤引用馬來語的華人真是少數(因爲各族都在捍衛著自己的母語),這些少數人會讓他們覺得讚嘆和佩服。

對我而言,語言是個建立友誼的橋梁,但標準的發音是提升友誼層次的其中條件。這是我親身的經歷和看見,從求學時期到進入職場、再到婚後入住的社區,我幾乎都處在需要很多與穆斯林/馬來民族共處的環境裏(極少華人願意和他們長時間相處-因為受不了他們的「悠哉」文化)。

穆斯林文化中非常重視敬老尊賢的美德(或許比中華子弟更甚?)。看在這美好的品格教育上,我在我們家孩子開始聽懂大人的説話時、除了自己的母語和英語外,我刻意教導他們最傳統最道地對長輩稱呼的馬來語用詞(非一般教材課本的官方用語),後來孩子會説話了,每逢見到馬來人長輩他也自然可以發出簡單的稱呼。

我們家所居住的社區中是少數的非穆斯林家庭,也是大家都知道慶祝聖誕節的”Christian”,更知道我們是在”Church”上班的 ”Pastor”,但,他們並沒有因而和我們保持疏離,反而我們家是唯一頻頻受邀參與他們節慶的華人家庭。赴台之前,我向他們一一道別誠實説明我們是去聖經學院深造,一定會再回來相聚。

鄙視他人的文化,批評他人的信仰,對自己一點益處也沒有。很抱歉,基督徒常常過分積極,和人建立關係往往都帶有目的(説是還福音的債)。對福音熱誠但失去了生命的見證,我覺得這太可惜了。這些年生活在他們當中,我開始體會想對他們講論[Prophet Isa],不是不可能,只是需要先成爲一個有智慧的傳道者。

今天電影中在穆斯林社群中生活的修士們,他們的角色是何等重要,卑微的服侍,智慧的言語,低調的穿梭在異教徒中間。他們被恩召的目的似乎被隱藏,但也沒有放棄過任何可以活出見證的機會。穆斯林群體珍惜、尊重且愛護他們。

常常在想像,哪一天當我所處的環境/世界都被伊斯蘭化的時候,我的身份是否仍然可以站立的穩,我這基督徒在他們眼中是該被摧毀的還是被保護的,他們會是我生命面對生死關頭時的喇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