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的刻度:歷史與我之間的距離 |羅詠韶


【⼀個傳道⼈的養成之路】

教會歷史作業選集:《基督教二千年史》閱讀心得(pp.1-50


以前我在閱讀歷史書籍時的角度,比較像是在看故事書。
雖然我會去理解角色(並未認真將其看作真實人物來對待),甚至是某種程度上共情,然而實際上我這個人本身和歷史是疏離、劃分清楚界線的。閱讀時讓我聯想到,無論是近期討論熱烈的英國女王離世對英國人民巨大的影響;又或是大陸友人對自己祖國深切的民族意識,我看見在他們的身上,歷史與自我認同緊密相連。

這讓我開始思考自己的認同感建立在何種基礎上呢?
儘管這個時代人們高舉「我是獨特的」、「自己決定自己的人生」,然而實際上我生活的食衣住行,到所吸收的知識和價值觀,無一不是歷史的累積所形成的。
我對信仰的認識,是從父母的教導開始,逐漸在教會中被豐富、在世界中被挑戰、在無數經歷與思辯中成形。
一個獨立個體都逃不掉環境的形塑,那麼教會這樣人的群體,就更需要清楚的脈絡與傳承,好使其信念能被完整地、正確地延續下去。
這樣一想,我就不再是跳脫於歷史之外的觀察者,而是身處在時間洪流中的一份子,這能幫助我更多意識到歷史之於我的重要性,便不會再輕看任何一段史實,將它當作娛樂消遣。

雖然自己以前從事表演藝術產業,然而諷刺的是,我在閱讀第一章時所提及的建築、藝術、儀式時,才更為深刻感受到,透過藝術設計將思想傳承,是一份重責大任,具備極高的價值。
眼光短淺、沒有歷史觀的人,只能將創意用在一次次短暫的消費與滿足中;
然而若觀察這些具備歷史眼光的設計者,便會看見有形的藝術文化產物,竟能夠長久深刻地使無形的核心信仰被忠實傳達給後世。

我們這個時代,常為自己多元且快速的潮流感到自豪,然而代價卻是我們失落了許多內斂深刻的素質。
這點或許世界是如此,教會亦是如此。我們不想改變人,也不想被人改變,因此喪失了改變世界的能力,卻還是持續被世界影響著。
無論是教會還是個人,我們都不應輕視自己身處在歷史上這個節點的重要性。

使徒、教父、神學家、考古學家、無數弟兄姊妹所積累的寶貴資產,能幫助我更知曉自己所繼承的為何、運用在如今的處境當中。
既然以忠心跑盡一生的傳道人為志向,就應當設身處地理解教會過往的經歷,並將它化為如今我們的養分。
我需要意識到,自己所累積的生命資產並非死亡即化為雲煙,它同樣具備傳承給後世的影響力。
閱讀教會歷史,讓我感受到肩膀所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它或許在遙遠的未來同樣會被視為「傳統」、「需變革的陳舊思想」,但是那又如何呢?

我知道我們的思考與行動,將成為教會每一步前進的動能。
我們不害怕面對失敗、調整,只害怕因傲慢而停滯不前、怠慢了從主而來的神聖託付。
願神幫助我領受智慧,能用全新的眼光來看待教會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