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性中心-張雅謙老師
神今日仍然要興起使徒來建立教會,
但為何有人說:「現今沒有使徒了」?
何謂「使徒性中心」?其概念與特質、功能是甚麼?
聖經的「使徒性中心」與今日的網路世界又有何關連?
張老師將以精闢的論述,
引導兄姊深入瞭解「使徒性中心」及神對教會的心意。
前言:加拿大道路教會的故事
《使徒中心——扭轉教會,轉化世界》一書的作者艾林.卡農(Alain Caron)牧師提到:他在加拿大的道路教會(註1)信了主,12年後成為主任牧師,然而在傳統模式牧會了12年之後,他感到枯乾,覺得教會需要突破,並且明白要承接聖靈的新酒,教會必須要有新的皮袋——新的架構模式。
他開始研讀使徒行傳,也與一些屬靈領袖一起探討,發現初代教會的架構模式是「使徒性中心」。於是他透過教導使徒行傳與同工和會友分享使徒性中心的異象,也將教會成功的轉型成為使徒性中心,這不只是人數以倍數成長,更在聚會中常常經歷神的同在,聖靈的運行,有慕道友第一次來就說「神真是在這裡」。會友不只是消費型的作禮拜,更多地是領受異象被裝備、訓練、差派出去宣教,或進到職場與城市中發揮影響力,他們更多能夠看到職場城市的問題與需要,渴望影響轉化職場、城市,例如他們教會的一位企業家跟教會合作的聖誕節企劃案,祝福了當地的弱勢族群,而後更組成一個協助弱勢群族的機構;一位單親媽媽在社區活動中心藉著她的藝術恩賜舉辦的工作坊,賜福社區許多人。另外,他們的使徒性中心形成了一個網絡的資源中心,連結扶助了一些小型教會,進而影響城市,甚至是海外的教會。(註2)
一、「使徒」、「使徒性」、「使徒性中心」
1.使徒
使徒的意義:使徒的希臘原文apostolos,是指受差派的人、使者,是執行差派者的任務,以當時羅馬帝國而言,使徒的角色會是一名將軍或是欽差大使,為羅馬皇帝所差派,領受皇帝的旨意與權柄,去為羅馬攻佔或開闢疆土,並且在所得的領土上發揮治理的影響力,任命官員,把羅馬的文化制度,帶到這個領土。(註3)
第一位使徒——耶穌:在聖經中從某個角度來講,耶穌算是第一位使徒,「同蒙天召的聖潔弟兄啊,你們應當思想我們所認為使者、為大祭司的耶穌。」(來三1)使者的希臘原文就是「apostolos使徒」這個字。耶穌說:「我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來者的旨意,做成他的工。」(約四34)。耶穌受天父的差派授權,執行差派者——天父的旨意,要把天國的福音、文化帶入這個原本屬於神,卻因為人的罪而被魔鬼壓制的世界。
神今日仍然興起使徒建立教會:耶穌是第一位,卻不是最後一位使徒,耶穌也同樣運用了差派授權(使徒的原意)的原則,耶穌說:「父怎樣差遣了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約廿21)。耶穌揀選了12位門徒,稱他們為使徒,給他們權柄與能力,差派他們出去執行天父的旨意,去使萬民作主的門徒。而後神興起更多的使徒如保羅和巴拿巴(徒十四14)、亞多尼古和猶尼亞(羅十六7)和以巴弗提(腓二25:「你們所差遣的」原文是「你們的使徒」),神今日仍然要興起使徒來建立教會。
為何有人說:「現今沒有使徒了」?這種說法很容易讓人誤解聖經。教會是「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弗二20),有人認為教會的根基是神的話,使徒和先知是神啟示的出口——聖經的作者,如果再有使徒和先知,意味著可以再寫出更多的聖經或是他們講話的權威與聖經同等,就太危險了。為了避免這樣的問題,他們認為有了聖經之後,就不再有使徒和先知的需要了。
例如,知名的福音派聖經學者約翰.斯托得認為使徒有3種意義:(1)每個基督徒:因為都是「受差」成為耶穌的見證人。(2)教會的使徒:受教會差派去開拓教會或宣教的同工如以巴弗提(腓二25)。(3)基督的使徒:啟示的出口(筆者註:亦即聖經的作者)。他認為就第3種意義,現今已沒有使徒了。然而,這種說法可能容易會讓人誤以為現今不再有任何形式的使徒了。
其實,斯托得也說:「肯定的是:今日的確有人具有其他使徒形式的職分,如主教的管轄、宣教士拓荒、植堂、巡迴佈道的領袖恩賜。」斯托得對先知的看法是:「先知乃是神的出口和代言人,是傳遞直接啟示的器皿,按照這個意思,我們必須重申今日沒有先知。沒有人能夠聲稱所得靈感能夠與聖經正典的先知們相等。」然而,他也說:「今天還有類似的恩賜嗎?答案是『有的』……有人說現代先知的恩賜就是獨到的解經恩賜,深透神的話語,藉聖靈的工作,他們能夠聽見和領受神的話語……。」(註4)
斯托得用這樣的定義來主張現今不再有某類的使徒和先知,其用意雖然是好的,是為了保守純正的聖經教義,擔心有人自稱使徒先知,獨攬大權以致在聖經加添或減少什麼,產生異端。然而,這種說法卻容易讓人誤以為現今不再有任何的使徒和先知了,又落入另一種曲解聖經和攔阻聖靈工作的危險,因為聖經清楚地讓人看見,神要興起並使用使徒和先知來建立教會(林前十二28;弗四11)。或許平衡、簡單又合乎聖經的講法應該是:不再有「寫聖經」的使徒和先知出現,但神仍然興起與主有親密的關係、有屬天的洞見、屬靈的權柄、超自然恩賜的使徒和先知來成全聖徒、建立教會。
使徒的特質:聖經很清楚讓我們看見,神今日仍然要興起使徒與先知等五重職事,來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教會——基督的身體。有些人歸納聖經中使徒的特質雖有不同,卻大同小異,例如《使徒性教會正興起》一書按聖經中使徒的特質歸納10點:(1)使徒與耶穌具有明顯易辨認的關係。(2)他們在超自然領域中運作。(3)使徒能解釋神目前的作為。(4)使徒在金錢上值得信任。(5)使徒有權柄管教宣布審判。(6)使徒為教會犧牲性命。(7)使徒在教會裡「為父為母」。(8)使徒擁有以色列和一個新人的啟示。(9)使徒在代禱中守望教會。(10)使徒蒙受恩膏使教會有次序。(註5)彼得.魏格納在《今日使徒》一書中也歸納聖經中12點使徒的特質(註6),這些不是定義使徒的絕對標準,卻值得我們參考,幫助我們去辨視使徒,也是勉勵現今的使徒應有的屬靈品格與特質。
2.「使徒性」一詞的調合
中文的「使徒性」是使徒apostle英文的形容詞apostolic所翻譯過來的。雖然就解經的角度,神現今仍然在呼召興起使徒,不過由於使徒稱謂的爭議性或容易被誤解性,為了合一,許多有使徒恩賜職分的人,也不常自稱是使徒。形容詞使徒性(apostolic)這個用詞似乎避開了這樣的爭議性,卻又讓教會發揮使徒應有的功能。
彼得.魏格納觀察到一個現象:「對於很有可能成為基督教領袖的人來說,他們似乎可以接受形容詞『具有使徒性的(apostolic)』卻避免提到名詞『使徒(apostle)』。」例如使徒性領袖、使徒性教會、使徒性事工。不過,他認為教會應該更勇敢地來使用使徒這個稱謂。(註7)
艾林卡農說:「我從沒強調使徒本身的職事,因為我認為沒有這個必要。我反而會集中在教會的使徒性本質,帶領我們重新審視整體的架構和託付。當我知道我們已朝著使徒性中心的方向前進時,顯而易見的是,一旦所有人都擁抱這個觀念和模式,要承認使徒職事就不是那麼遙遠的事情了。」(註8)意思是教會在轉型成為使徒性中心的過程中,如果重點放在使徒的稱謂上,可能會產生許多爭議性,倒不如先讓教會朝向使徒性的發展。因此雖然有人會稱艾林卡農是「使徒」,不過他似乎更多自稱是「使徒性領袖」。
3.使徒性教會與使徒性中心
「使徒中心」一詞英文是apostolic center,因此翻成「使徒性中心」或許更為合宜一些。一些牧者在研讀使徒行傳時,發現聖經中初代教會之所以能快速地宣教擴展的原因之一,是因著一種策略性的教會架構模式——使徒性中心,這模式也很值得現今教會來學習。
「使徒性教會」與「使徒性中心」在特質上有許多重疊之處,都是強調以使徒性團隊、五重職事來成全聖徒建立教會,詳情可參考彼得.魏格納所著的《使徒性教會》一書。不過使徒性中心用「中心」這兩個字時,所強調的像是一個資源中心與周邊教會的連結網絡,來彼此供應支援眾教會的需要,使眾教會都能進入使徒性的恩膏。我們先來談聖經中的使徒性中心,之後再詳述其功能特質。
二、聖經的使徒性中心與今日的網路世界
1.人口匯集中心的策略性
當我們在研讀使徒行傳時,會發現聖靈藉著使徒在人口匯集的宗教中心或交通便利的中心城市建立一個使徒性中心,它像是宣教的中心與基地,然後因著這個使徒性中心與周邊城鎮的小型家教會的連結與頻繁交流,供應他們的需要,這是一種由點到線到面的網絡影響力,把天國福音的影響力遍及到這個地區的各地方,來建立開展神的國度。
2.第一個使徒性中心——耶路撒冷
她是匯集猶太人的宗教中心,許多節慶猶太人會從世界各地回到耶路撒冷,而在五旬節的聚集慶典中,聖靈降臨在耶穌所揀選的使徒們身上,他們大有能力的用各地的方言鄉談佈道,世界各地而來的猶太信徒,聽見使徒們用他們的鄉談傳講福音(徒二5~11),許多異鄉的猶太人信了主,而後也受差回到自己的家鄉,把福音帶回他們所在的城市。雖然耶路撒冷一度變為較內向性的教會,然而因著逼迫,他們被分散到各地(徒八1),又恢復了使徒性的使命,把福音向外傳開。
3.第二個使徒性中心——安提阿
中心型城市敘利亞的安提阿是當時世界的第三大城市,僅次於羅馬與亞歷山大,是重要的大都會和多元文化族群的城市,她是四通八達的交通要道,商業藝術哲學貿易中心。教會在此建立,成了一個使徒性中心——宣教差派中心,交通的便利使她容易與周邊的小型家庭教會、職場教會、地區型或鄉鎮型的教會連結。聖靈也在此城市差派保羅與巴拿巴出去宣教。
4.保羅善用使徒性中心策略
保羅在安提阿看見聖靈使用中心型城市教會形成使徒性中心供應連結周邊教會,以致保羅受差之後,也善用這樣的策略。他曾在以弗所住了2至3年之久(徒廿31),這在他宣教的時間上算是長的,因為以弗所是亞細亞的省會,當時國際三大貿易中心之一,同樣的是各種商業交通文化的中心型城市,保羅要建造它成為使徒性中心;哥林多是亞該亞的省會中心型城市,保羅住了18個月(徒十八11),也是為了建造一個使徒性中心型的教會;還有腓立比是馬其頓的省會,藉著這些交通便利的中心城市建立使徒性中心,差派五重職事的同工到各地的小型教會,以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以致能夠影響城市,以致保羅被稱為是「攪亂天下的」(徒十七6),因為使徒性中心的策略真是大大震撼了當時的世界。
5.現今的網路契機
現今許多人口匯集的都會中心型城市的教會,也擔任著類似使徒性中心的角色或者擁有這樣的潛力。而現今另一個人口常常匯集的地方是網路世界,由於網路的便利與普偏性,加上疫情的推波助瀾,使徒性中心的連結不再侷限於地理位置的便利性,許多教會發展網路媒體的宣教事工,與世界各地的教會連結共享他們的資源,例如在非洲的某個職場教會,可能透過網路連結到美洲的某個使徒性中心的教會一起敬拜,接受裝備,這都大大助益了使徒性中心的網絡連結,產生許多創新的機會與可能性。
三、使徒性中心的特質
1.天門敞開中心
使徒性中心乍聽之下以為是「以使徒為中心」,不過更正確的概念是「以神為中心」,因為使徒的任務是執行差他來者的旨意——天父的旨意。所以有別於凡事都以投票決定事務的會眾制,使徒性中心更多是藉著敬拜禱告,渴慕神的同在,更多的是尋求神的心意。榮撒卡認為使徒性中心藉著禱告敬拜讚美與歡慶,使天門敞開,神的話語發出,神的作為不斷的發生。(註9)艾林卡農說:「使徒性中心是神的家,天父是家的中心,祂被兒女們圍著充滿歡笑。使徒性中心有如天的門,有神榮耀的同在,醫治釋放、神蹟奇事、先知性的啟示、愛的恩膏不斷的湧流。」如同一位慕道友進到他們的使徒性中心,莫名的感動不斷地湧上來,最後說:「神真是在這裡。」(註10)我們相信,神的同在是不分教會或區域,使徒性中心也可藉由與周邊各類型教會的連結,不論實體或網路,進而啟動帶下神同在的氛圍,進到各型的教會與城市的角落中。
2.差派轉化中心
如前所述,使徒的原文背景是天國特使,為耶穌所差派授權,其終極任務就是要釋放人脫離黑暗的權勢,讓神的能力與國度降臨,來轉化賜福城市與列國。
使徒性中心的異象與熱情,不會只滿足於舉辦一個美好的聚會,或教會內部的需要,雖然這也很重要,它更多會想到的是城市的問題與需要,並渴望轉化它。信徒來到使徒性中心聚會不只是期待自己的需要被滿足而已,更是在心志上被鼓勵差派進到職場、社區、城市列國帶出影響力,在實際行動上藉著與使徒性中心的連結,而得到人力、物力與策略性的支援,使徒性中心會有許多實際轉化城市的策略行動,連結各類型眾教會、社區、職場、七山領袖形成網絡的力量,呼召差派信徒參與在其中來轉化城市與列國。
3.五重職事的團隊中心
如同羅馬帝國的使徒,他的任務之一是要命定官員帶出執行團隊,來治理轉化那地。因此使徒不會是單打獨鬥、不會妄自尊大,而是會在信徒與領袖中,認出其恩賜與職分,並會興起五重職事,帶出使徒團隊——五重職事,來成全聖徒各盡其職,轉化這地。傳福音的帶人信主,牧師關懷陪伴輔導,教師教導真理,先知預言顯出生命的問題與命定,使徒挑旺異象使命,差派他去服事,這一切都很需要。
恰克.皮爾斯說:「因為與使徒性中心連結,第一世紀的教會未曾陷入軟弱孤立,一個小的家庭教會也能享有使徒、先知、教師、牧師和傳福音的服事。結果就是教會的興旺。」(註11) 許多小型的教會、家庭教會、職場教會、鄉鎮型教會未必有完整的五重職事,然而藉由與使徒性中心的連結,可以得到五重職事的服事,成為使徒性的教會。
4.培訓中心
使徒性中心和與之連結的信徒,知道自己是要被差派出去影響轉化職場、城市和列國,就渴望接受裝備與培訓,神不是只使用少數有恩膏的人,神渴望所有信徒同心服事,榮撒卡說:「使徒性中心就是培訓中心……,需要五重職事……,是給每一位信徒的……,可以學以致用……,可以去服事。」(註12)因為有五重職事的服事,因此信徒一方面在聖經真理的基礎上扎根,一方面在許多超自然的屬靈恩賜被啟動,藉著觀察示範,親身體驗,恩賜的分賜、實際操練,學以致用,進而有能力去服事。
5.策略匯集中心
保羅在安提阿學習的宣教策略——使徒性中心,也陸續使用在之後所宣教的中心型城市,以致帶來極大的影響力。好的策略運用,往往帶來事半功倍的效應。這不是要用大都會的福音策略強加在於偏鄉的教會,許多策略雖好卻不能完全複製,因為每個教會與地區都有其特殊性,必須有所調整,然後這些策略卻仍能有其參考價值,而使徒性中心可以成為策略的匯集中心,使徒性中心所差派的人在各地服事,了解各地不同的需要與策略,可以彼此分享交流,互相學習,帶來極大的效應。
6.神學教義中心
五重職事建立基督身體的目的之一,是避免教會受異端的侵擾(弗四11)。第一世紀異端橫行,當遇到神學問題時,會回到使徒性中心,商討因應之策,例如面對外邦人是否需要受割禮的爭議,保羅與巴拿巴來到耶路撒冷與使徒團隊商討作了外邦人無需受割禮的決議(徒十五1~29)。耶穌的弟弟猶大在耶路撒冷,寫了猶大書給各地的教會,提醒「反律法主義」的異端,約翰在以弗所寫了約翰福音與約翰書信給眾教會提醒「諾斯底」和「幻影說」的異端。這都讓我們看見使徒性中心保守純正信仰的角色。
現今教會也會面對信仰教義的問題甚至異端的侵擾,使徒性中心也要在真理上有正確的辨明教導,保守教會不至被異端之風搖動。許多特會帶來復興,也可能有人會有疑慮,使徒性中心也需要按真理的角度,幫助讓信徒平衡,不會過度偏激卻又能讓聖靈大大運行帶來復興。
四、結論:網絡連結、資源共享中心
總而言之,使徒性中心有如網絡連結、資源共享中心,恰克.皮爾斯形容使徒性中心是一個地區的灘頭堡和資源中心,提供該地區教會成長與倍增所需的一切。新約時代許多的教會是散布在一些小型的家庭教會,他們只有些微的資源,但這些教會沒有孤立落單,乃是連結於一個中心的母港——使徒性中心。(註13)
艾林.卡農說:成全聖徒的「成全」希臘文katartizo是醫學用語,意思是將骨骼聯絡在一起,從而引伸至基督身體彼此對齊的觀念。對齊打破神的僕人經常遇到的孤立和分裂。使徒性中心要聯合基督身體的成員與主對齊,讓事情有效地向前推進。(註14)
耶穌渴望教會與祂連結,並且彼此連結與合一。保羅說:「各房靠他聯絡得合式,漸漸成為主的聖殿。」(弗二21)又說:「全身都靠他聯絡得合式,百節各按各職,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弗四16)。聯絡得合式(sunarmologeo)意思是互相合宜地聯繫在一起。
使徒性中心使教會之間不再是單打獨鬥,而是把資源匯集起來,作有效的分配,支援各類型的教會與職場、城市的需要,彼此連結、資源共享,帶來教會的復興與城市的轉化。
附註
註1:加拿大魁北克道路教會(Le Chemin , The Way)。
註2:艾林.卡農《使徒中心——扭轉教會,轉化世界》(香港:孵化箱事工,2018),13~33頁。
註3:艾林.卡農《使徒中心——扭轉教會,轉化世界》(香港:孵化箱事工,2018),37~38頁。
註4:斯托得,《聖經信息系例——以弗所書》(台北:校園,1997),161-163頁。
註5:恰克.皮爾斯&羅柏特.海得勒,《使徒性教會正興起》(台北:以琳,2016),164~165頁。
註6:彼得.魏格納,《今日使徒——神要行新事,復興今日教會》(新北市:欖橄,2017),41~45頁。
註7:彼得.魏格納,《今日使徒——神要行新事,復興今日教會》(新北市:欖橄,2017),80頁。
註8:艾林.卡農《使徒中心——扭轉教會,轉化世界》,72頁。
註9:榮撒卡,《使徒中心:新世代的新皮袋》(台北:天恩,2015),53~80頁。
註10:艾林.卡農《使徒中心——扭轉教會,轉化世界》(香港:孵化箱事工,2018),125~136頁。
註11:恰克.皮爾斯&羅柏特.海得勒,《使徒性教會正興起》(台北:以琳,2016),153頁。
註12:榮撒卡,《使徒中心:新世代的新皮袋》(台北:天恩,2015),11~15頁。
註13:恰克.皮爾斯&羅柏特.海得勒,《使徒性教會正興起》(台北:以琳,2016),152頁。
註14:艾林.卡農《使徒中心——扭轉教會,轉化世界》(香港:孵化箱事工,2018),94頁
文章出處/2020靈糧季刋第三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