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落實牧靈諮商科的異象與方向_陳秉華老師


Dr. Tan, S-T(陳善養牧師)於2001年在心理學與基督宗教期刊(Journal of Psychology and Christianity)發表過一篇有關談基督信仰與心理學整合的文章,他提出整合可以涵蓋三方面:原則的(principled)、專業的(professional)、以及個人的(personal)。「原則的」是指有關整合的理論或概念,「專業的」是指有關整合的實務工作,「個人的」是指整合工作者本身的個人整合。他也指出這三方面又需要以個人整合作為基礎,無論是從事整合的實務工作或是發展整合的理念或理論模式,都需要奠基在個人的整合之上。筆者認為這是很好的觀念,所以,就引用Dr. Tan提出的這三方面,作為撰寫本文的基本論點。

Bootstrap Image Preview

靈神牧靈諮商科的成立異象與方向是立基於聖經與神學,將心理諮商、內在醫治、屬靈操練三者作整合(簡稱三股繩子的整合),運用於基督徒的協談與教會牧養工作。這個異象與方向,科主任謝師母已經多次清楚說明,葉在庭老師與鄭玉英老師也都已經撰文字闡述過,只要是與靈神牧靈諮商科有接觸者都知道這是牧靈走的路線,本文不再以更多文字來重複說明。而是要在這基礎之上,從個人的、專業的、原則的三方面,如何落實這個異象與方向做進一步的探討,提出筆者粗淺的看法。以下就分述之。

一、個人的整合:

心理諮商的專業訓練中,相當有名的一句話是:「諮商者是使用自己、以自己為工具來工作。」因此學習成為一個諮商助人者,首要的就是需要有好的自我覺察與自我認識,這樣才能夠在諮商中避免因為諮商者本身的盲點對案主產生傷害而不自覺。在牧靈諮商科的訓練裡,相當看重學習者本身的自我覺察,這樣的自我覺察,不僅僅包括對自己的僵化信念、內在衝突、未竟事務、情緒傷害等心理面向的覺察,還包括了對自己的信仰與靈性面向的覺察,覺察自己靈性的光景、理解阻礙自己靈性發展與邁向成熟的障礙、以及能更深刻認識心理與靈性這兩者如何在自己身上產生相互的影響。當然,這並不是說個人對自己身體健康的認識不重要,筆者認為人是整全的個體,現代的心理學者已經越來越多採取一種「身體-心理-靈性-社會關係-文化」的整全觀,來理解自己的全人發展。

牧靈諮商科的學生常常會透過課程的教導或討論,對於自己的各個面向都有更深入的覺察。如果發現了一些需要改善的部分,也常常可以透過閱讀、自我反思、與師長或同學分享與討論,就能夠為自己設立改善的目標,而朝著目標去進行;一段時間之後,也就可以看見自己的成長與進步。但是,也有的時候,如果個人的盲點比較大、對於改變自己感覺無力、或是對自己感覺有些迷惑混亂失去方向,就可以藉著接受周邊資源的幫助,例如心理諮商、內在醫治、或是透過祈禱與屬靈操練,去看見自己的核心問題或問題根源,而得以對自己的內在做更深入的整理。去除內在心理或靈性障礙,使自己重新尋回原本神所創造的自由、自發、自信、與獨特的自己。如此,才能夠逐漸成為更整合的自己,也成為一個整合的助人者,發揮好的助人功效。

二、專業的整合:

牧靈諮商科課程的設計(特別是在碩士班),除了有關上述自我覺察的課程,專業知能的課程則包括了聖經、神學、心理學與心理諮商、團體工作、內在醫治、靈修學與屬靈操練、牧養與協談、專業倫理、整合實習等等,這是一個相當廣泛與全面性的課程。每種課程都指向了協助學生能夠成為有效能的實務工作者,更重要的是要幫助學習者將這些專業課程整合起來,能夠純熟的運用。這樣的目標對於學習者其實是有相當的難度與挑戰,因為,學習者不但要能夠掌握每種個別科目的知識,還要能夠掌握如何將這些各別的科目,特別是學習者要將三股繩子的知識能夠整合學習與運用,而不是分散的、切割的、與片段的。專業的整合涉及知識性與實務操作的兩個面向,學習者如果只學會操作而不明白何以要這樣操作,或是只會僵化的按一個所謂整合的SOP流程來操作(例如先以協談諮商開始、進程再使用內在醫治、最後以屬靈操練收尾),並在使用時失去彈性、不熟悉或不會判斷何時需要做甚麼,就可能出現助人者所做的與來談者是處在兩個不同的軌道或談話脈絡裡。導致助人者過度主導或甚至強拉著來談者,去談助人者認為需要談的議題,或去做助人者認為需要使用的介入方法;有時候或許這樣也能夠達到效果,但更常會出現來談者覺得助人者不懂他/她、覺得面對助人者有壓力、不舒服、想逃避。如果,助人者面對這樣的僵局無法覺察或無法解開,助人的功效就會大打折扣,甚至會產生負面的結果。

就筆者的觀察,目前一般牧靈學生(特別是碩班生)在個別的學科上比較容易學習與掌握,但是,要將這些不同領域的科目整合起來則是顯得生疏。目前在碩班的課程設計裡,缺少整合性的課程,學生的整合是在實習課程中一邊摸索一邊從做中學。當然,實習課程本來就是為著學習者從做中學,但是,學生在容易實習作整合的協談時,會流於緊抓著學習使用技巧,而對於何以要這樣整合使用,是說不太清楚的。這樣的整合理念的澄清與探討,都需要等到進入博班之後,才有機會在課堂中不斷透過討論與自我整理,去發現自己”為何”要這麼做。這樣的整理與發現非常寶貴,也就可以奠定自己的整合理念,甚至是理論或模式了,筆者會在接下來第三點再作說明。

在碩班的課程中,較高的目標是要強化學習者去常常進行反思,整理自己是在做一種怎樣的整合工作;退而求其次的目標是要教導學生們至少以一種整合諮商模式的知識,有依據來作練習並能在實習中去熟練。這對於教學者也不是很容易的工作;教學者本身就先需要對一種或多種整合模式的知識及運用是相當熟練的,他/她自己本身就是這樣在實務工作中使用這個模式,例如能很清楚在實務使用時注意到使用的時機、能視求助者的需要與狀況而彈性變化、使用的強度與力道能夠恰如其分合適來談者…,如此,在教學時也能夠把這個整合模式的內容及如何使用,對學生講解得清楚,可以示範給學生看;在學生練習時能指出學生的進步與需改進之處。如此,學習者才能夠對這個整合模式在被教導與被督導的情況下,循序漸進的學習以至於熟練有果效。

三、原則的整合:

要建構出合乎聖經與基督教神學的三股繩子的整合理念、模式或理論,可想而知就是更艱鉅的任務了;它需要建構理念與模式的工作者本身的心理與靈性的成熟(當然涵蓋更大的是如前面所述身-心-靈-社會-文化各面向的成熟),也需要整合模式的建構者具備整合的專業知識,以及有相當好的實務訓練與實務經驗。目前,牧靈諮商的博班生就在接受這個難度相當高的學習。他/她們在不同的整合課程中,一次又一次的被要求要說或寫出自己的整合理念與模式建構,不斷的透過在自己的實作中去發現與探討自己在做甚麼、為何要這麼做、受助者的反應及影響是甚麼、這麼做有無需要調整或修正之處、以及要如何調整與修正。透過一次又一次的討論、一次又一次的書寫,博班的學生們對於自己的整合理念與實作工作可以說得越來越清楚了,也可以越來越經得起詢問與挑戰了。最終,他/她們都會將自己所發展出來的整合實作模式,運用在個別協談、或運用在團體工作、或運用在教會牧養、或運用在教導與培訓,也透過撰寫論文將之完整的呈現出來,成為他/她們各人所建構的整合模式,運用在未來的實務工作、教學與督導訓練、甚至進行科學的實徵研究,來支持或驗證各人所發展出的整合模式之有效性。

靈神牧靈諮商科走的整合路不是一條易行速成的路,因為無前例可循。但是,經過師生們這麼多年的摸索及彼此切磋,筆者已經越來越看見曙光了。當牧靈博班培育出了一個個既有整合的專業知識,又有整合實作能力的學生後,他/她們在不久的將來就可以成為良好的整合課程的教師、整合實習的督導,協助牧靈的碩班學生,更能夠具有整合的知能與訓練,並落實整合於實務工作,得以在協談與牧養中使受助者得到整全的身心靈整合與成長。

 

參考文獻:
Tan, S.-Y. (2001). Integration and beyond: Principled, professional, and Pers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and Christianity, 20(1), 1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