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信仰正統嗎?-林瑋玲老師


早年,曾經在大型聚會結束,從靈糧山莊走至萬美街時,遇見面容嚴肅、正在發放單張的主內人士,當下我以為是福音單張,所以禮貌性回應。然而仔細一看,內容卻是呼召我們速速轉離錯誤教會,以免落入萬劫不復的地獄火湖。類似情境也不陌生,就是:騎著腳踏車的年輕外國摩門教宣教士,禮貌地發放傳單,甚至連基督徒也不放過,總會努力地勸你要讀摩門經,接受他們先知的教訓。

也許這時代大家對教會歷史普遍陌生,並不覺得對信仰有何影響,認為以上的經驗只要迴避,似乎日子不會有何差異。事實上,今日這類的影響大多轉為網路搜尋的相遇,特別對信仰有些好奇與認真的人,比冷漠者更可能遇見一些看來似乎不錯的基督教網站,一旦涉入卻說不出是哪裡不對勁。

到底正統與異端的信仰是如何定義?沒有人真的認為自己的信仰是錯誤的。當每個教派都自認為正統,都有自己的「正統」,「正統」這個字就變得毫無意義。後現代的多元主義就是這麼「廣結人緣」,然而這絕對不是初代教會先賢們所樂見,因為這是他們用生命與許多代價傳承給我們的。

初代教會對信仰的態度

首先,使徒們對於當時的異端有黑白分明的嚴格分別。因為當時主要有兩大類別的異端:猶太化異端,及希臘化異端。前者是信耶穌的猶太人,堅持摩西律法是一切,要求教會所有人包括外邦入教者都該嚴守摩西律法,例如男子的割禮。這促成了教會第一次的政治性行動──耶路撒冷會議,同意信主的外邦人不必守割禮(參徒十五19)。然而,就像後來的幾次大公會議,縱然是使徒過世後傳承的各地主教聯合的會議,總有人不服、不遵守。

因此,保羅對於一些不服耶路撒冷會議決議,不斷在教會間製造問題,強調一定要守全律法才能得救的人,口出重話,說這些傳「相異」於使徒所傳福音的,是「可咒詛」的(參加一8),並且「是與基督隔絕,從恩典中墜落」(加五4)。而使徒約翰的書信,對當代的諾斯底主義(不相信基督是完全的人)也大篇幅談論「道成肉身」的奧祕,見證神如何成為「可見、可摸」的人子耶穌。(參約壹一1~3)

其次,在後使徒時代沒有了信仰見證權威的使徒們,基督信仰極可能因為錯謬的傳播,使耶穌變成千種版本的奇怪彌賽亞。這便是初代教會在羅馬政權幾次大逼迫,刻意消滅基督教的外患中,仍毫不妥協地對付著更可怕的「內亂」——各種的異端。

二世紀偉大的殉道者,示每拿的主教波旅甲(Polycarp 66-155AD.),曾追憶自己跟隨使徒約翰做門徒時,在以弗所的羅馬浴場外遇見當時知名的諾斯底主義者,約翰就立刻說:「我們走吧!因為真理的敵人在裡面」。若不是初代眾教會領袖們,尤其是使徒們的傳人(後來多為各地主教),在內憂外患中以生命與不懈的論辯,共同見證純正的信仰,今日恐怕難有「正統」基督信仰了。

當然,這也見證我們的神是歷史的主,奇妙地以主教們的見證、正典(新約)的確立與信經的形成,保守了我們對基督與福音的確信。

正統信仰的定義

今天如果要分辨我們信仰基督的正統性,最簡單的方式就是以「使徒信經」來檢測。

著名的聖經學者巴刻(J. I. Packer)在《基督徒須知》的序言中這樣說:「當有人問及基督教信仰的時候,我們很自然會請他去讀聖經,並且盡快帶領他接受耶穌基督作他個人的救主。這種做法很對,不過還有一個一石二鳥的方法,就是請他去研讀使徒信經,作為研讀聖經的事前準備,這樣也可以讓他分析一下基督教信仰內容,作為他相信基督的根據。」

信經的地位僅次於聖經,源自拉丁文即「我信」,意思是基督徒宣認相信教會所認可的最基本信仰,是傳統基督教的權威性基本信仰綱要。「信經」的出現,正是因為耶穌離開後,歷史上不斷出現對耶穌與他的教訓的各種個人的「感動與領受」。初代的教會領袖、教父們,為了對抗各種的異端,尤其是當時流行的希臘諾斯底思想,便產生了信經。使徒信經雖不是使徒所寫,卻是第二世紀就已經出現雛形,用在受洗時讓信徒信仰告白,到第七世紀才演變成今日使徒信經的樣式。歷史上一共有七個信經,都是經過大公會議就著聖經與神學思考,辛苦長年甚至數十年辯論而定讞的。

今天我們可以感性地敬拜「神而為人」的基督,帶著單純的認識與崇敬,這樣的浪漫與感性也許很難接受信經這些信條背後的思辯過程,而認為這些會議枯燥乏味。但對早年的基督徒,他們的感受是超過感性的。「理性而有智慧」,對他們來講幾乎是種「道德責任」,對他們來說,這才是真正的「敬虔」。神學的英文theology是由theos-God加上logos-word, rational thinking而成。神學本是理性的思考神,努力地將所信解釋出來。錯誤的思考就成了「壞神學」,也就是「異端」。因此,理論上我們的信仰歷程,難免可能有不準確的「小異端」,甚至現在還存在著不準確的部分。

其實,這就是掃羅之所以變成保羅的過程。因此,向對的人學習十分重要,這也是保羅勸勉提摩太的。初代教會領袖們,在政治上沒有穩定被接納的情況下,隨時有著因為見證信仰而犧牲的預備。同時,面對錯謬的信仰,沒有不理會的奢侈空間。今天我們可以自在地閱讀聖經,宣讀使徒信經,實在應當感念前五世紀先賢們辛苦種樹所留的基業。

來源:2019靈糧季刊第一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