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向超高齡社會,長者能為主發光!從「青銀合作」帶下跨世代祝福


當台灣邁入「雙老一少」社會,面對高齡化浪潮,如何設計一場跨世代共好行動?

從信仰角度出發,相信人生每個階段都能發光。5% Design Action 社會設計平台執行長-楊振甫博士提出,透過「青銀共創」機會,帶下跨世代合作祝福,實踐「有生產力、有意義的老化」,使高齡者的價值再次發光,且帶動產業新動力。


10月27-29日,靈糧神學院35週年院慶,以「迎。銀。贏。—面對超高齡社會教會新使命」為題舉辦系列講座與慶典活動,盼望於世代轉換時刻,看見神國新方向。
「迎」代表迎向未來,裝備新一代傳道;「銀」代表青銀同行,跨世代合一共建;「贏」代表贏得靈魂,回應主的大使命。

5% Design Action 社會設計平台執行長-楊振甫博士。(圖/記者王詩瑜)

其中一場講座,邀請到 5% Design Action 社會設計平台執行長-楊振甫博士,同時是地球解方總召集人,以「如何設計一場跨世代的共好行動」為題進行分享。
「5%Design Action」 成立12年,累積與超過400個國內外非營利組織、公部門與企業合作經驗,並協助重新定義及設計新服務、新解決方案與社會挑戰之中,團隊並以「社會駛計及研究」為主軸,結合「主題策展」、「新媒體」、「新通路」等策略,持續擴大社會創新的影響力。

台灣生育率持續成全球最低

目前,台灣正面臨「雙老一少」國家挑戰,根據統計,台灣2025年生育率預計為0.87,持續成為全球最低。
2028年的台灣工作人口將低於總人口的2/3。2030年的總人口將跌破2300萬人,扶養比到2070年將是驚人的1:1。
全台住宅的平均屋齡突破31年,老化住宅對應著公共設施老化、建築耐震能力堪憂,更難以符合全齡居住需求。

流動性地方創生,「關係人口」是關鍵

楊振甫認為,未來預見的項目是「流動性」地方創生,即,有一群人未必要實體住在一處,仍可透過其他方式持續關懷在地家鄉。
很多人即使沒有住在偏鄉,但人生某個階段也許對當地有感情,例如曾在當地讀書、工作,這就是所謂的「關係人口」。

返鄉、移居設計行動

如何透過一個好的「數位平台」,讓更多年輕人回鄉創業?可結合平台豐沛人力資源,發動「返鄉、移居設計行動」,與中央及各縣市政府合作推動「地方創生」與「農村再造」工作坊。
談到曾經案例,團隊邀請20位設計師,重新設計「台南新化老街」,這是典型「跨領域、跨地域」的數位同鄉會,「返鄉設計師」成為地方極大祝福,「回家」也重燃人的動力和熱情。

共創青銀合作案例

從「家」來論述「跨世代合作」,據統計,全世界資源85%落在50歲以上人口,有熱忱的長輩朝目標前進時,於人脈、經驗、資源和想法上,皆能成「年輕世代」極大祝福。
楊振甫提到,在社會設計與地方創生上,搭建「S台聚平台」,作為跨部會、跨組織交流渠道,以及社會設計、服務創新交流、訓練基地;持續協助城市、地方、企業、社區「出題」,透過平台募集跨專業人士、設計師、高年級、青年學子投入「解題」。
舉例來說,團隊曾推動「高年級設計師」項目,邀請50歲以上人才,鼓勵與媒合熟銀髮族加入設計專案,參與下一代高齡友善城市新想像!招募同等數量的青年設計師,共創青銀設計行動,一同設計適合高齡者穿搭的服裝。
另外,「結果子市集學校」,在社區開設新的學校和教室,讓在地店家老闆收小朋友當學徒,待技術純熟,讓小朋友可體驗當一天小老闆。

實踐「有生產力、有意義老化」人生每階段都能為主發光

談及未來願景,楊振甫盼望實踐「有生產力、有意義的老化」,使高齡者價值再次發光,且帶動產業新動力。
讓高齡者因年齡增長所累積的經驗與優勢,持續在職場上有所發揮;同時,透過「青銀共創」機會,將其知識與經驗有效傳承,創造與延伸出新價值,進帶動產業前進動能。
盼望長壽與熟齡成為一份生命美好禮物,使人生第二章為嶄新生活開始,這是神所賜最棒的禮物,進而能幫助、祝福許多人!

曾任1919救助協會顧問/食物銀行策略長,現為中華經營知能共創協進會理事長盧克文回應,於參與的「在地」一定有神的光讓人留下來,帶著使命就能在神呼召的事上發光發熱。(圖/記者王詩瑜)


文章來源:基督教今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