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者仍能回應上帝呼聲,互動深度超乎想像!靈性照顧關鍵為何?
靈性照顧的目標是「幫助人找到生命意義和目的」,為「與神、人及自己和好」的途徑。人有身、心、靈三部分,靈性尤為核心,因而勿忽略神在靈裡的呼聲,那是心靈深處的靈性呼喚,且即便是失智症患者,仍然在被神呼喚,也能回應祂的呼喚。
事實上,失智和失能者跟上帝互動方式的豐富和深度,可能遠超過你我所能想像。神是我們永遠的居所,也是失智者安定的力量;那麼,加入基督信仰中永恆的時間觀,失智者的靈性照顧可以做什麼呢?
靈糧教牧宣教神學院與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聯合舉辦「當耶穌遇見阿茲海默──失智家庭靈性照顧研習會」,其中一堂,由靈糧神學院專任老師林瑋玲、靈神牧靈諮商科錢玉芬主任分享「靈性照顧的基督信仰觀點」。
據國家衛生研究院2024年最新統計,台灣目前65歲(含)以上社區長者「100人中會有8人可能罹患失智症」,目前全台約有35萬名失智症患者。那麼,從基督教靈性照顧的角度如何看待失智症?
身心靈三者密不可分,尤以靈性為核心
林瑋玲首先分享, 靈性照顧的目標是幫助人找到生命意義和目的,為與神、人及自己和好的途徑:人藉由經歷愛與被愛、饒恕與被饒恕,知道人生是有意義的。
從基督信仰來談靈性內涵,基督徒相信人是永生神的創造,生命特質因祂而不同。
神是個靈,人被稱為上帝的眾子,祂是我們的天父;上帝創造人類時,以耶穌為原型,並有身、心、靈三者不可切割,尤以靈性為核心。因此,人要恢復健康,不單在肉體和心靈層面下功夫,更當注意到靈性需求。
基督教靈性照顧目標-與神建立親密關係
基督教靈性照護的目標為:與神建立親密的關係,使人緊密連上生命根源,使枝條能美善、健壯,自然就多結甜美果實。
「聖靈所結的果子,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加拉太書5:22) 美好生命表現不是靈性關顧的目標,而是結果。
當人重新與創造主連上,生命會有如「燈泡接上電」的果效;直到接上電源,燈泡才能發揮「發光」的能力。在神的面光中,也就是真誠敬拜之時,人能經歷最愉悅的統整。
「要尋求耶和華與祂的能力,時常尋求祂的面!」(詩篇105:4)
基督信仰的靈性定義,可用十字架的「四個面向」來表達:包括垂直向度—與上帝、與自我,水平向度—與他人、與大自然萬物,四重關係的整合。
靈修的起點是「基督的靈」內住在信徒裡面,這樣的認識,不會只在智識、記憶層面,乃是上帝是可真實經驗、感受的,是深層意識的與神相會。因此,基督教的靈性照護必須認識基督,領受祂的生命。
垂直向度與神的關係
人需要靜下來、聆聽內裡的飢渴之聲,勿忽略神在裡頭的呼聲,那是心靈深處的靈性呼喚,並且,神對所有人不斷發出天父對孩子的呼喚,是主動、持續的溫柔召喚。
人都有某種關乎神的意識,唯一的選擇在於要不要、有沒有,以及如何回應這意識。
所謂屬靈的人,是願意聆聽自身心靈的渴求,並努力做出回應;「不屬靈」並非沒有靈性渴求,只是選擇了忽略,讓外界事物隔絕自己與內心世界,以致進入靈性的飢渴。
垂直向度:與神與自我的關係
靈性照護需維護生活型態與環境,讓神的呼喚不會被忙碌與吵雜活動干擾、破壞,而回應上帝呼喚的途徑,對基督徒來說很熟悉的是:運用聖經話語、詩歌與開放的心,與神禱告交流。
人對於「神的認識」之經歷,也是開啟「自我認識」與「深層內裡自我連結」的路,垂直面向的兩種關係「與神、與自我的關係整合」,常是一體兩面。
不論是否失智,在不同人生階段,皆會重新困惑和定義「我到底是誰?」,你我需要不斷回到神的面光中,找回真正的自我意義與定位,便再也不須靠外在的擁有與成就來定義自己。
神是我們永遠的居所,對長者來說是最美好的安定力量!
林瑋玲分享,自己從失智母親身上學習到此事;母親即使失智,仍堅持定要去到教會做禮拜,就連前來探訪的牧師,心中都因母親榜樣得著極大安慰。
林母認為,到聖所朝見神的面,就是與上帝相會的時候;到後來,她只聽得懂第一語言-日文,聽見日本宣教士的講道,使其在話語中得著安定力量,而對於「回到天家」也是充滿興奮和期待。
靈修沒有一定方式,不單是講道,也包括影像、色彩、氣味、音樂的默想或儀式,都可從中經歷主的愛與同在,這些都能成為靈性照顧的經驗和方式。
在《恩典依舊》一書中,有段文字寫道:「上帝對我們的認可,較少取決於我們自己的特定狀態,因為是上帝在做『大部分的工作』。上帝不斷地尋找我們,更甚於我們尋找祂。」
即使是失智症患者,仍然在被神呼喚,也可以回應上帝的呼喚。事實上,失智和失能者與上帝互動方式的豐富和深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精神病人靈性達到的深度,可能遠超過你我所能理解。
老了、病了的生命,照映出人性的鏡子
最後,錢玉芬主任分享,當有個人老了、病了,不再有生產功能、不再具溝通能力;或者,只是帶來花費、負擔、使人疲倦時,旁人會有哪些反應呢?
只願您活著:因心中那份割捨不掉的情感聯繫,才赫然使我們發現,情感重於成就的事實。
為何不乾脆走了:充分看見「功利思想」的毒害,有用與否成了評判標準。
不敢有任何評論:我現在的反應,將來會不會就發生在我自己身上?對生命難以掌握,原是人深刻無助的原由…。
好想她活著,但我已無力:此時不得不承認自身實然有限。
好想她活著,所以「你們」要把他照顧好:此種人,把難擔的擔子交給他人,自己卻連根指頭也不願動。
人生有哪個段生命,能如此豐富的映照出人性?老了、病了的生命,原來是最犀利、最有價值、且無可取代的一面「人性的鏡子」。
錢玉芬從自己母親身上,看見人在有限時間裡,又想去創造自身價值,所展現出來的人性,可從此角度來看如何介入,進行靈性照顧。
基督信仰的永恆時間觀,對於失智者的靈性照顧有何影響?
超越時間的上帝,永遠持續的存在,並不受時間所限制,價值也不受限於特定時期,在每個時間點,祂都是絕對的存在。在照顧不治之症者,這樣的「時間觀」非常關鍵,而加入基督信仰中「永恆的時間觀」,邀請你我一同省思:對失智者的靈性照顧可以做什麼?
1.水平向度的靈性照顧:
建立穩定生活作息、回顧與重新框架一生經歷的意義。
錢玉芬舉例,陪伴失智婆婆的過程,錢玉芬告訴她:「媽,我的博士帽一半是您的!」因當年錢玉芬攻讀博士時,是由婆婆幫忙照顧孩子,婆婆聽後便笑顏逐開。回顧陪伴的過程,錢玉芬才知道,其實失智者都記得關鍵往事。
2.垂直面向的靈性照顧:
照顧默觀與默想式的靈修,在每日與神建立親密關係。
文章來源:基督教今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