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LK|宣教鐵四角  探討與對話

 

 

靈糧神學院黃齊蕙老師邀請宣教訓練機構Radius Asia 陳維恩牧師, 對談及分享他是如何參與宣教、以在美國牧會多年經驗的牧師, 在自己講的道中領受大使命的呼召,成為前往巴布亞紐幾內亞宣教士的一路經歷。 並且以『宣教鐵四角』各觀點, 若以一個『跨文化宣教士的培訓』為圓心,等距對應的教會、神學院、宣教機構, 各自在『回應大使命』這個任務,肩負哪些任務與角色?

 

   維恩牧師當初回應宣教的契機是什麼?  

 

宣教士對我來說,很像教會裡的和尚、苦行僧,我看著那些想要去做宣教工作的人,跟我要去牧會的目標,似乎一點關係都沒有。直到有天我站在講台上講道,我當時認為自己是對著會眾傳講與永恆有關的信息 其實卻是神正在對我的生命動工。

   真正走上宣教,經歷多久的預備期?  

 

陳維恩牧師:一開始為了牧會的目標唸了三年的神學院,畢業後經過五年的牧會期, 31歲的我,兩個孩子都正值幼兒階段,為了要去巴布亞紐幾內亞宣教,差派機構要求我們花一年半的時間受訓, 對當時的我來說,認為當時自己的事奉經驗已足夠,不認為還需要另外受宣教訓練。 但,經過了在拓荒地點宣教困難重重的現場工作經驗,往回看,會跟當時的自己說,沒有訓練你是不能出去拓荒宣教的!

宣教鐵四角|教會、神學院、差會、宣教機構

 

   這四者之間有先後次序嗎?  

 

陳維恩牧師:宣教培育的過程,這四者各自有其重要的角色彼此交互加成,並非有一定的路徑或順序。但必須說,教會在這當中是最重要的。宣教呼召不是給個人的,教會對於宣教的回應需是主動的,回應大使命是教會的首要責任。使徒行傳中,我們其實不知道巴拿巴個人的呼召是什麼,但因為安提阿教會領受聖靈的呼召而差派他們,聖經裡去看大使命,其實是託付給教會的。

 

在教會中的會友或預備參與宣教者,需有一個成熟的教會生活,對於宣教來說,委身於教會且有成熟的教會生活者就是合適的人選。聖經真理裝備、事奉方法、牧會實務等在我讀神學院道碩那三年的學習,對之後在跨文化的服事,確實有很大的幫助,所以,在神學裝備的部份,只要時間充足、年輕人具備對宣教有正確的動機,教會也願意陪伴,建議在跨文化宣教工作之前先進入神學院學習及裝備,神學院在這當中同時也兼具差派及篩選合適宣教工作者的功能。

 

談到宣教訓練,以維恩牧師過去參與巴布亞紐幾內亞宣教工作的經驗來舉例,需要學習兩種語言,並且在泛靈論、混合主義的價值觀中,尤其面對穆斯林、印度教或部落型這些宣教對象,並非學院課堂中學習宗教概論就能實際應用,一個宣教士需要對自身的世界觀、人類學的概念、分析這幾部分的能力加強,甚至在苦難神學這塊要有相當的預備及正確的心態,這個部份就需要特殊的訓練。

 

 

談到「宣教」就不能閉口不談「苦難神學」。

 

曾在以色列宣教十年的黃齊蕙老師與陳維恩牧師兩位以自身宣教的經歷都說, 正確的建立面對『至暫至輕的苦楚』的神學眼光, 重新建構基督徒的福利與權利這兩者的概念, 對處在舒適昇平的現代人,是在宣教工作時,遇到困難時刻能夠堅持下去直到完成工作的「最佳神學裝備」。 陳維恩牧師說明在Radius Asia宣教訓練機構,可透過『語言訓練』、『整全福音( 救恩論、教會論 )』、『教會建立過程』、『苦難神學的預備』這四個區塊,與神學院攜手合作,共同培育具有國度心志、成熟教會生活、受過神學訓練、與差會連結的宣教工作者, 傳揚福音到世界地極,做主耶穌的見證。

 

   為何強調苦難神學?  

 

陳維恩牧師:因為親身經歷在宣教工場第二天,哈利路亞就講不出口, 這很真實的,熱情會消失、讚美會暫時停止。 其實談苦難神學並非就是一昧地強調「吃苦」、「受苦」,聖經裡所講面對苦難的態度,其實是「一個人願意在暫時的生命裡,付上一些代價,為了永恆的生命」。 我們其實對年輕人傳遞一個真理及價值是,神不是必須要來滿足我的需要或回應我的禱告,即便如此,
『我是否還能夠持續跟隨耶穌?』、『是否相信耶穌仍然供應我今天的需要?』、『相信神的話語並持定神所呼召及所託付的工作?』
這是我認為需要教導年輕人對苦難神學的認知。

 

   媽媽,為什麼我的眼淚一直從頭髮流出來?  

 

黃齊蕙老師:當時我在以色列的阿拉伯區,那個時候正值八月份,天氣很熱。 我的小女兒當時才四歲,我們走在路上、非常熱, 她就拉拉我的手說:「 媽媽,為什麼我的眼淚一直從頭髮流出來?」 因爲她從小在美國東岸長大,沒有經歷過這種熱天。 我就蹲下來跟他說:「乖孩子,這不是眼淚這是你太熱流汗了。」 當我站起來的一剎那,我就突然感受到「瑪莉亞的心被刺透」那句經文所描述的感受, 即使對我來說,那時的經歷也是某種程度的苦難,那時我就跟神禱告:我想回家了。

   王子、公主的迷思?  

 

我認為我們很需要挑戰現今的年輕人,他們是神的王子、公主,但不只是停留在這裡,而是要挑戰他們從聖經裡去看祝福、豐盛,並非是今生現世就得到的。 假設以基督徒的福利這個角度去看所謂的祝福或豐盛,常常會不小心把福利認知為這些是「基督徒的權利」。如果認知是「神不給我這些祝福或回應我的需要,神就不愛我」,或是誤解了神的應許、或對自己身份認知的不完全,這些在宣教工場很容易淪為撒旦的計謀,成為宣教服事者的內心小劇場,影響他們在當地的工作狀態。 所以,一個願意付上代價的信仰,在宣教工作來說,是相當重要的一個部分。

 

跨文化宣教的訓練有哪些是必須的?

 

1.語言與文化的訓練

2.清楚詮釋整全的福音

3.一個教會建立的過程

4.苦難的神學的預備

 

   年輕人想投入宣教要如何跨出步伐?

 

陳維恩牧師:年輕人要主動積極的跟所委身的教會分享你自己對宣教的想法,尋找宣教裝備、資源,比如受神學裝備或宣教機構訓練等,更重要的是你要主動的讓自己的生命受檢驗。 教會也可積極培養年輕人,觀察他是否具備該年紀成熟度的教會生活,鼓勵他受神學裝備、宣教裝備,陪伴培養他們具備宣教士的心志及生命。 或是與差會連結,因為現在很多差會也開始與不同的神學院、宣教訓練機構合作。相當鼓勵有志參與宣教者,策略地尋求宣教裝備相關的資源,如神學院線上課程、或短期的跨界合作訓練(華神與Radius Asia一年期課程)等。

黃齊蕙惠老師:在亞洲華人地區我們開始看到,宣教鐵四角互相合作,發揮與連結各自擅長的功能及角色,不需要彼此重複做一樣的事,各自的優勢及利基點也各有不同,如同拼圖整合成一個完整的版塊,對宣教有興趣的人來說、或對提供宣教資源的另一端來說,皆省力且能將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