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歷史序曲 |詩篇90篇默想:從哀傷到歡呼|林瑋玲老師
在上教會歷史的第一堂課,我喜歡用詩篇九十篇做為序曲。
靜默在神面前,聆聽那似乎是摩西從西乃山,從曠野地發出的禱告。
當人生行到多重的壓力,看見周圍難解的苦處、世界的邪惡、禍患,這首詩就像詩篇中許多的詩,迴盪我心,讓我不再埋首於自己所見、所惑,而是抬頭,求神將我拉出自我的眼界,從更高更遠的歷史視角來鳥瞰,重新審視當下的問題與困難。
我想這是摩西四十年來,多次困頓後的智慧與心聲。
神是永恆的居所
默想經文:詩篇九十篇
「(神人摩西的祈禱)主啊,你世世代代作我們的居所。諸山未曾生出,地與世界你未曾造成,從亙古到永遠,你是神。」(1-2節)
當世界越是全球化、扁平化,青年與台商面臨遊走世界或出走抉擇,無論是為增見聞,或是為求高薪,遠走他鄉的不安定感與身份認同的不確定感,該是世代共同的體會。
「漂泊」可能也是摩西人生最深刻的感受。
人生三個四十年,越後面越居無定所。從埃及、曠野到迦南,摩西為個人及民族群體尋找安身立命之所。
在與神相遇後,神成為摩西及漂泊流浪中的以色列人,生活的方向感與歸宿的成就者。
但摩西更準確的說:神自己,才是人類(個人及群體)真正存活的依靠與居所,世世代代的人當這樣認知、信靠。
「你是神。」這個第一人稱對話式的告白,來自深刻的相遇。
使摩西的生命與永恆、與上帝的歷史扣合,人生的空間於是不再飄渺、時間也不再顯得荒謬。
摩西終能從一個至高、至遠的歷史終點,回望自己、明白人類真正之所是。
這是漂泊的現代人需要的眼光與生命的答案!
人生既短暫又虛幻
摩西因為能從高點對望,將永生造物的神與有限脆弱的人對照,便顯出了比其他宗教哲學更獨道的省思:「人是什麼?又應該如何來活?」
這一段以第三人稱客觀的角度,綜論人的生命在神眼中的長度,猶如一日、一更與千年的對比,狀態亦如虛幻夜夢與易枯的小草。
人生短暫與飄忽,使得華人追求三達德(立功、立德、立言)來抗衡。事實上,人卻常只能汲汲營營,浮沈於成敗、掙扎於生死之間。
因著對永生神的認識,摩西對人的本質,有著面對神聖而更深沈內斂的省思。
「我們因你的怒氣而消滅,因你的忿怒而驚惶。你將我們的罪孽擺在你面前,將我們的隱惡擺在你面光之中。我們經過的日子都在你震怒之下;我們度盡的年歲好像一聲嘆息。我們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若是強壯可到八十歲;但其中所矜誇的不過是勞苦愁煩,轉眼成空,我們便如飛而去。」(7-10節)
摩西在此以第一人稱複數表達出集體的懺悔,他為生命短暫的人向神承認所犯的罪。
當他八十歲在曠野中,經歷荊棘烈焰的聖召,第一次體會無與倫比的神聖與奇妙,這是埃及諸神不曾有的屬性體驗。
自己過往公然的、或私下的狂傲與愚昧,在至聖上主的面前,似乎都無可躲藏。
何況之後帶領百姓出埃及,不斷經歷他們的悖逆,摩西比任何人能體會神為何會震怒。
這使得摩西總能從神的角度,看見自己、看見別人真實的光景。
在聖潔、威嚴上帝的面光中,神能將一切燒毀的怒氣,使人的氣息顯得何等薄弱。
這使得人一生七十或八十的歲月,實在不值得矜誇,徒有無限的嘆息。
這豈不是我們面對自我與世界,反覆的錯誤與愈演愈烈的罪惡與沈淪,所會有的沈重與認同的悔改?
向上帝謙卑認罪祈求
「誰曉得你怒氣的權勢?誰按著你該受的敬畏曉得你的忿怒呢?」(11節)
詩人如此發問的時候,實在是帶著神要人歸回、悔改的心腸,在代求並認同的懺悔著。
無人曾像神重用過的僕人:亞伯拉罕、摩西、保羅,那樣明白神多次幾乎毀滅人類的怒氣,是因人的過犯罪孽(故意)與隱惡(自知或不明的),招惹上帝公義之怒。
人世間有多少個人的怒氣與群體的抗爭與叫囂,能在神面前站立得住?看世代政權、王朝的起起落落,豈不是神審判的公義顯明?
「求你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 (12節)
如同智慧詩的特質,當我們體會摩西生命要成就的使命,是帶領百姓得釋放,並認識神及祂的心意,摩西律法的頒佈,正是這樣諄諄勸勉的心。
唯有真正認識神,祂的聖潔、永恆、不朽、公義,才能明白人的生命是如何相對的汙穢、有限而縹緲、自義,
而認清這一切正是智慧的開端,使得年歲可以用正確的眼光看待,以致於悔改,讓我們能有餘地向神求憐憫,
如同摩西這位偉大的代禱者所呼求:
「耶和華啊,我們要等到幾時呢?求你轉回,為你的僕人後悔。」(13節)
善用短暫人生 便能遙見喜樂
由先前神催促人悔改,到現在悔改的人反過來懇求神回心轉意,以憐憫代替憤怒。
其實就在這種求告神憐憫的信心中,詩人體會到「神遠比我們想像的更有憐憫,並且歡迎我們祈求祂的憐憫」。
於是一改之前的沈鬱、苦悶,14節開始展現代禱者真正確信的事:神是使人可以歡呼喜樂的,這才是祂真正的本意。
「求你照著你使我們受苦的日子,和我們遭難的年歲,叫我們喜樂。
願你的作為向你僕人顯現;願你的榮耀向他們子孫顯明。願主─我們神的榮美歸於我們身上。
願你堅立我們手所做的工;我們手所做的工,願你堅立。」(15-17節)
若以摩西辛苦的年日來思想,受苦的日子是那麼的長,但是因為他深知神的憐憫、相信並期待祂的補償,使喜樂與受苦「等量」。
然而,我們不必或者也不可能,是只要求報償在自己的身上,因為長日有盡時,因此希望由子孫來承受。
僕人與子孫的對句,表達求神施恩不只現在,也延伸到未來,因祂的榮耀是永久的。
這使我們再一次看見希伯來信仰是群體性的,有神之高度的心懷,永遠不會只看見自己。
因神的憐憫,人生可以不是宿命的枯草、可悲的嘆息、被怒火焚燒、轉眼成空,好似佛教的世界觀。
基督徒能盼望神來堅立人的努力,使之存續到永遠。
當這世界使下一代的價值觀敗壞,上一代所努力的無法傳承,摩西的禱告讓我們看見情勢扭轉的盼望。
使我們辛勤耕耘的,在神的恩待中,代代延續不被罪惡、死亡吞吃。
從永生神的角度,當人能從飄渺人生觀扭轉至大我角度,善用短暫人生,便能遙見喜樂遠景,代代不絕。
文章轉載/基督教論壇報
photo credit: pinter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