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現今教會省思 |林瑋玲老師專訪
疫情給歷史的教訓
從去年(2020)初開始至今,新冠肺炎病毒(COVID-19)肆虐全球,隨著疫苗研發及接種普及,各國開始解封,但仍造成全球逾1.87億人確診、400萬人死亡。
「重大公共災難發生的時候,就是人性被考驗最嚴重的時候」林瑋玲老師說,台灣疫情再起,看見人們內心恐懼被放大,其背後的原因是潛藏在社會下的衝突和分裂。相較於太平盛世,每當瘟疫或疾病席捲國家或區域,牽涉到生存資源的分配,牽動著政治角力的拉扯,牽連到傳統文化的思維、倫理與道德的價值,社會中的族群意識和階級差距會浮上檯面,執政者和國家公共衛生的能力和儲備資源受到嚴格檢視。
歷史中不斷看見疾病衝擊著社會,使得階級開始對立,批評者往往導致更多撕裂發生,從國際角度可以看出強弱國之分別,國內可以看見強弱勢族群的差距,加上媒體若帶著意識型態立場來播報,是放大集體的恐懼,加深集體的衝突。
基督徒在疫情中,無論是面對疾病或社會的影響,並沒有免疫力,我們要問的是,「在這時刻的基督徒應當如何行呢?」林瑋玲老師鼓勵,不要落入因著重大災難所激發的對立和衝突之盲目試探中,也不找任何代罪羔羊來怪罪。
發揮愛鄰舍的教會歷史傳統
「從教會歷史來看,每當有疫情,基督徒都會翻倍成長。」在初代教會的時代,羅馬出現瘟疫,統治階級為了自保而逃離,造成制度的崩潰和城市文明的崩壞,當時只有基督徒不跑。基督徒們身上帶著對於死亡有永生的盼望,並且接待客旅、照顧鄰舍和關心弱勢,活出使徒傳承下來的教導,欣然成為主要照顧者,許多生命因此得以倖存。西元251年約莫有120萬基督徒,到了西元300年達到600萬的基督徒,50年內有5倍成長,當時基督徒所展現出信仰的力度深深影響著當代。
六世紀初的羅馬大主教貴格利一世,在瘟疫肆虐、蠻族入侵、羅馬政治制度崩壞和瓦解中挺身而出。基督教的核心價值裡面,哪裡軟弱,哪裡投下的資源就大,相對於世界,哪裡不體面就廢棄,截然不同。當時貴格利一世在瘟疫之後,發起沿街的祈禱,是最早的行走禱告,沿路求神潔淨、安慰並宣告神的同在。同時,也發揮修道院的精神,重建醫療、教育、慈惠和軍事,讓資源有次序分配,使混亂的社會局面重回正軌。
中世紀的醫院是隔離所,修道院是收留流浪者、旅客和病患的地方,神職人員帶著此時此刻天命的招喚(calling),甘心照料病患,因此當時的教會為這世界留下極珍貴的遺產和正面的影響,就是長期照顧累積而有的醫療經驗和制度。基督教曾為世界建立很好的醫療制度和經驗,成為現代公共衛生的磐石。
林瑋玲老師勸勉說,教會是時代洪流下的中流砥柱,不要忘記教會歷史中這樣的精神,或許不像過去教會歷史那樣站在醫療的第一線,而我們需要做的是,對於任何在公共衛生貢獻的專業者,要表達尊重和感謝,並持續在社會中有智慧動員、開展慈惠行動,發揮愛鄰舍的精神。
領受並持守 展現教會有的生命力
「無論大小教會,知道為何神設立我在這裡?我可以做什麼?有沒有做到?那就是神最在乎的。」林瑋玲老師說,從宏觀看見教會歷史傳統中,傳遞著各種慈惠行動的美好,留下來的醫療制度和經驗。再看見,近幾年神預備台灣教會扮演傳遞和好和使徒性國家的重要角色。
而回到微觀來看台灣大小教會如何在末後時代定位自己,林瑋玲老師說,啟示錄的七間教會,耶穌所提到的都很具象,無論過去有多輝煌或艱困,耶穌要每一間教會在末後的時代中做的是:「你曾經所領受的,堅守住你的崗位,不要忘記神立你在那地或禾場的呼召與使命。」耶穌要的不是大且了不起的方向和目標,是要無論大教會或是小教會,守住你該守住的,盡你所當盡的本分,把一間基督教會該有的生命展現出來。
原文連結:國度復興報
https://krtnews.tw/chinese-church/local/article/24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