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步的年代 I:脫去形式化的區隔遇見迷人的福音 |何迦勒


【一個傳道人的養成之路】 
教會歷史作業選集:基督教兩千年史選讀心得 p.518-540                                              


「階級流動」一直以來都不是件容易的事,社會學常以「教育」作為解方,
  
 但我在閱讀中發現,教會的功能成為了階級流動的最佳管道。

歷史告訴我們,教會不管有意無意都成為了階級流動的管道,藍領階級信徒的子女逐漸成為中產,意味著我們所秉持的基督教倫理,具有翻轉社會的動力。「禮拜堂工人階級」與「粗野工人階級」的產生,某個程度上就證明了,那些與神有關係的人會經歷「聖別」,其實這在信仰中是再自然不過的事。

就像救世軍主張「改進窮人的處境,先要接觸他們的心靈」,其實「靈性」何嘗不是一種資本?近代社會學談「錢」(經濟資本)、談「人脈」(社會資本)、談「知識、權位」(文化資本)、談「個人魅力」(象徵資本),我想,基督徒就該談「神的國」,這項我們獨有的「屬靈資本」。以靈糧大家長周牧師自己的家族為例,許多基督徒家庭的見證都標明了「屬靈資本可以牽動其他的所有資本」,當然階級流動頂多是附帶的禮物,資本本身也不該是最終目的,但這就像是神再一次提醒,只要先求祂的國和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我們了。

 

靈性何嘗不是一種資本?

基督徒就談「神的國」,

這項我們獨有的「屬靈資本」

 

論到教會與階級的議題,儘管我來到台北靈糧堂不算長的時間,不難發現這裡以「中產」為主;事實上,有許多我過去壓根沒機會接觸的「高階」,也都讓我在這裡遇見了。

起初我像劉姥姥一樣,然而現在我明白,這一切都在神的豐富底下,便不再大驚小怪。反而印象猶深的,在一次遇見神營會中,有幸擔任萬華區的小組長,組員有街友、基層,多半不識字。陪伴他們的過程,我發現了自己的狹隘,原本以為編排不錯的「精緻」小冊子,對他們幫助甚少,不但無法理解大部分的文字,更不用談神學概念了。光鮮亮麗的會堂、完備的樂器配置、擺設整齊的座椅,面對這一切,他們的肢體語言不斷透露著不安,及一種格格不入的不自在感。

 

傳福音的方式會因族群不同

而有不同程度的適切性,

但福音的影響力卻是無差別待遇

 

我多少能體會,如果初入「大安區」於我尚且需要適應「階級落差」,何況來自社會不同處遇及特質的人們?所以當老師說,教會「毋需硬把不同階級的會眾湊在一起」,我明白這是很實際的結論。不過,我們仍然需要積極投入基層福音工作,社會工作確實是吸引基層聽福音的一種方法。但我相信落實社會公義本身即是福音的一環,兩者都蘊含了對環境的責任。儘管傳福音的方式會因族群而有不同程度的適切性,福音的影響力卻是最無差別待遇的。

至今仍讓我感動不已的,同樣是在遇見神營會中,
那位街友弟兄告訴我「他為了不要遲到而搭計程車前來」,
似乎是神在提醒我「脫去形式化的區隔吧!福音本身就很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