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瘟疫漫延時 |伍育英老師專訪


 

當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升溫,社區感染陰影揮之不去,三級防疫警戒,孩子「停課不停學」回到家庭,親子、工作、經濟多重壓力接踵而至,擔憂、焦慮壓得人喘不過氣來,本報特別專訪台北靈糧神學院牧靈諮商科伍育英老師提供建議,幫助弟兄姊妹管理焦慮,好好度過這段難熬的防疫生活。

 


 

當人失去掌控感就開始擔心和焦慮

住家附近社區有人確診,心慌慌,擔心染疫不敢出門;小孩在家上課,下了課整天掛在線上,想到就憂心忡忡;若疫情久了,經濟來源會不會有問題,心裡好擔憂;接連幾週遇上缺水停電,怎麼連生活都很難掌控,好鬱悶。當這些生活壓力不斷累積,過度的焦慮就形成心中無形的壓力,若一直不去處理內心的焦慮,最後恐陷在絕望泥沼中無法自拔。

 

疫情讓許多人陷入焦慮,伍老師認為有3個原因。一、疫情使人難以掌控:對於看不見卻真實存在的病毒感到害怕,無法再倚靠自身的力量抵擋病毒,無法立刻扭轉現況,就會產生焦慮。二、未來不確定性的恐懼:當人無法有效抵擋病毒的侵襲和保護自己,也不知何時可以恢復正常生活,心中就會擔心。三、孤立感:自從疫情盛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產生變化,以往面對面真實接觸的溫度感和化學變化開始薄弱,只能透過螢幕看到對方,讓人覺得好孤單。特別是全台進入防疫三級警戒,行動受到限制,有人染疫需要居家隔離,這樣的孤立感使人感到焦慮。
 

「當人失去掌控感就會開始擔心和焦慮!」伍老師說,過度擔心害怕就會焦慮,焦慮會影響身體的變化,譬如,有人因焦慮引發腸胃不適、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導致睡眠品質不好。另外,焦慮也影響我們的想法和感受,加重原本的焦慮,形成惡性循環。睡不好讓身體容易疲勞,若這時喉嚨癢、咳嗽或頭痛,就會想自己是不是中招了,想去快篩。

一旦心裡開始焦慮,人會做的是「逃避」或「掌控」,但在台灣似乎看到的是後者,下午兩點一到,更多人守在電視或手機旁,觀看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直播,但看到今天確診數字、哪一地區有多少人又染疫、疫苗何時會來、小孩何時回到學校上課,得到的資訊越多心卻越慌。

 

管理焦慮 好好過生活

面對似乎看不到盡頭的疫情,如何幫助自己管理焦慮,好好過生活呢?伍老師提出7點建議:

一、減少過多感官的刺激:不要老把注意力放在疫情報導,過多的刺激,超過自己所能負荷的,就會焦慮。特別是易受環境影響的高敏感族群,過多的刺激,就會影響日常的正常生活。
 

二、維持平時的習慣。「穩定熟悉的元素可以幫助人去忍受其他地方的變化。」讓自己繼續維持過去例行事務和人際關係。譬如,不能外出,在家仍吃一樣的早餐;以前會去健身房,現在改在家運動;以前常去看電影,現在就在家追劇。當改變和不改變同時存在,這樣的平衡感會使人不會那麼焦慮。
 

三、維持社交的互動:疫情期間維持不接觸的社交互動,主動出擊關懷哪一些人,或跟弟兄姊妹兩三人組成RPG,一起為國家和個人守望禱告,透過代禱彼此分擔重擔,知道有人記念著我們,也一起將憂慮卸給神。
 

四、在家運動:在家還可以運動,是件很感恩的事。可以動的時候就要動,運動可以增加血清素,會給我們快樂的感覺,運動也可以調節睡眠品質,讓人睡得好,焦慮也會降低。
 

五、找一件以前想做但沒有時間做的事來做:過去沒空做的,現在終於有時間完成,譬如,整理家裡雜物、網路學烹飪和烘焙、好好追一齣劇、上網學習新技能或看完想看的書等等,花一點時間在這些事物上面,不但有成就感,且學事物會有充實感,轉移只關心疫情的注意力,拿回掌控感。
 

六、避免比較:花更多時間上網,很容易看見別人在社群媒體在做什麼,陷入「比較」的情緒裡。每一個人的情況不同,別人的安排不一定適合自己,做一些讓自己放鬆的事就好,維持平時的生活步調,持續倚靠神,這才是最重要的。
 

七、禱告、讀經和宣告:可以用呼吸式的禱告,即透過一呼一吸,吸氣時輕聲說,「吸進神的平安」,吐氣時說「吐出焦慮」,同時放鬆我們的身體與情緒,大約3次,這是禱告親近神的前奏。另外,也可以用神的屬性來讚美神,會釋放神的屬性進到我們生命中,用神的名呼求、敬拜和感謝。最後是讀經,用經文宣告。用腓立比書四章6-7節宣告要一無掛慮,那鴻書一章7節宣告神在患難日子是人的保障,詩篇33篇18節宣告神看顧仰望祂慈愛的人。人有限,但我們卻有終極的確信,深信神掌權,就不會被每一天的狀況影響。


「當我們都被困在家裡,時間由自己安排,一個不小心就會一團亂,透過以上7點建議來做出外在行為的改變。」伍老師說,外在行為改變了,內在的轉換對降低心理上的焦慮也相當重要。把焦慮交給神,知道洪水氾濫之時,耶和華仍掌權,當我們信心的眼睛從環境轉離,定睛於神,就能保守我們的心懷意念,好好的度過防疫生活。

 


原文連結:國度復興報 https://krtnews.tw/chinese-church/local/article/23993.html